助力鄉村振興,奉獻熱血青春
———“啟仰”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個人總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同志曾說過的一段話,也是我在這次三下鄉活動中最深切的感悟。
本次三下鄉活動前往的地點是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南極村”——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放坡村。在入村的路上,映入眼簾的是村外那一個個注滿水的洼地,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后來才了解到,原來那里就是當地著名的苞西鹽場。民宿的門前坐著一群和藹可親的老人,十分熱情的跟我們打招呼,跟我們談起村子的相關情況,也讓我們對村子的現狀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到了黨群服務中心,接待我們的有駐村第一書記、村委委員、村支書以及其他領導,他們十分熱情的歡迎我們的到來,并向我們詳細地介紹村子的現狀,第一書記更頂著烈日帶我們實地走訪,走到了村里標志性的景點之一——藝術家部落,這里曾是央視拍攝的取景地,懷揣著強烈好奇心的我走進了這個“神圣”的地方,一股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珊瑚石壘成的外墻、樹下的涂鴉、碧海藍天......讓我一度懷疑,這個地方,怎么會需要鄉村振興呢?這種只有小說才出現的畫面,不是每一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地方嗎?我們參觀完畢后,書記便坐下來跟我們細談村子目前的情況,村子的發展是以農業、鹽產業以及旅游業發展為主,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的發展重心主要放在了旅游業,但其中的交通建設緩慢、人才缺失、土地資源等問題對于村子目前的發展有較大的阻礙。與書記交談的過程比較輕松愉快,并沒有那種道貌凜然的模樣,不僅向我們進行親切的慰問,也讓我們更加清晰了調研的方向,并進行相應的調整。

圖為“啟仰”成員與放坡村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交流會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鑫怡攝
下一站就是當地的鹽場,一開始我以為是直接下鹽田去參觀,去到才知道原來他們有一個展廳供我們去了解鹽場的發展歷程,原來當地的鹽田歷史早在1855年就開始建造了,制鹽的技藝也在不斷的成熟,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曬制海鹽的“十二道古法”,這是至今還在沿用的一種曬鹽技藝,整道工序是全人工的,雷州半島的鹽場的鹽質好,除了由于它制作的技藝工序嚴謹以外,還要看它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里的沿海有國家級的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因此這里的海水質量是非常高的。當我們下鹽田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我們在準備材料時網上所看到的鹽結成冰晶的景象,解說員說這是由于前一天下了雨的緣故,將鹽晶稀釋了,雖然有點小遺憾,但能親自下鹽田去感受,還是十分難得的,我們掀起覆蓋在鹽田上的薄膜,看見了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奶白色的液體,那就是將要成型的鹽液。解說員也向我們提到了這個行業發展其實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譬如,從事這方面工作很少有年輕一代的,因為工資普遍偏低,又加上大部分需要親自下田進行勞作,畢竟有很多工序都要累計大量的經驗才能變得成熟的,因此這個曬鹽的工藝有面臨失傳的危機,還有就是這個產鹽業生產技術不夠成熟,還是得“靠天吃飯”,市面上銷售情況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對行業的收入影響較大,也間接影響了人才的納入。聽到這其實我是挺心疼的,這項歷史悠久的工藝要面臨失傳的危機,我也默默的將這個問題記錄到我的筆記本當中,也希望盡自己所能,能在報告中提及這個問題,讓大家對這項技藝重視起來,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圖為“啟仰”成員實地調研鹽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家如 攝
而這趟旅程最記憶猶新的,就是和萍子姐姐、網紅“小志”以及當地鄉政府黨政部門的林主任之間的交談。鄉政府的林主任也是放坡村本地的居民,因此他一直都很關注放坡村的發展問題,我還記得初次見面時他在忙于政務,眉頭緊鎖著,說讓我們等幾分鐘,我當時在想:完了,是不是打擾別人辦事了,等一下得多注重禮貌問題,不能給學校丟臉呀!當他抽出空來和我們交談時,才發現他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幾乎全程都是笑容可掬的,給人一種格外親切的感覺,而針對于村子民宿、交通、衛生等方面,他也一直在努力,盡力爭取拿到多一點財政撥款來改善村子的情況。而萍子姐姐和網紅“小志”是助力這條村子振興的一股新鮮的血液,萍子姐姐是在畢業后就受邀來到當地進行建設工作的工作者,而網紅“小志”則是在外工作多年后返鄉進行創業的年輕人,而他們便因為志同道合而結識,參與了本村“人才驛站”的建設工作。“人才驛站”是本村“黨建+”模式衍生出一個平臺,服務對象面向在本村發展各行各業的人們,這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綜合平臺,將逐步開放對人才的培訓、舉辦相關講座等的功能,而近期的工作是針對于當地發展得較為興旺的民宿產業進行相關的培訓。而在后面大家也提出了自己在村子這么長時間對村里建設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分享了我們自己調研幾天下來的感受,大家也其樂融融的。

圖為“啟仰”隊員與角尾鄉政府黨政部門的林國勇主任進行交談。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智寧 攝
這次的調研活動,我最大的感受是感覺自己成長了很多,責任心變重了。第一天討論,第一天調研,第一次下鹽田......我就意識到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如此的重大,我們不僅是為了學校調研,還是為了能真正改善這條村子的條件而調研。我覺得放坡村的發展能力遠遠不止目前我們所看到了,村子擁有這么悠久的歷史,不應該被這些非自然條件的限制而阻礙它的發展,放坡村本就應該是一個具有活力、與時俱進的村子。在調研的過程中,我似乎忘了自己的身份,絞盡腦汁地為放坡村地發展出謀劃策,真的想憑一己之力去改善這個村子,東奔西跑地進行調研,傾聽村民們的心聲,不斷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能得到認同、采納,我也是第一次工作的這么拼命。很榮幸能參與到這一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除了認識了一群良師益友以外,還讓我切實的感受到原來鄉村振興的工作是那么的不容易,我也會更加認真的去學習、去充實自己,回饋社會,更希望以后我也能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工作行列當中,用學識去振興更多的“寶藏村落”。

圖為“啟仰”成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陳家如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