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 +” 思路:打破單一壁壘,構建產業矩陣
張家臺村的民宿經濟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從 “單純住宿” 到 “多元融合” 的轉變。最初,民宿僅僅是為村民提供就業和收入的途徑,但游客 “住一晚就走” 的狀況,讓村委意識到單靠住宿難以留住人,也難以實現漁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24 年,村委提出的 “民宿 +” 思路成為了轉折點。每新開 3 家民宿,配套 1 家特色餐館和 1 個體驗項目,這一規劃性的舉措,將民宿與餐飲、手作、文化體驗等產業緊密相連。閑置廠房變身 “海鮮加工坊”,為民宿經營者提供了新鮮加工的海鮮;漁民手藝人組成 “漁作工坊”,讓游客能親身體驗織漁網、做貝殼畫的樂趣;老漁船改造的 “海上咖啡館”,更是形成了 “陸上住宿 + 海上體驗” 的獨特聯動模式。
“民宿集群公約” 的制定,有效避免了惡性競爭,促進了民宿之間的差異化發展。不同民宿主打不同主題,“親子趕海”“海鮮烹飪教學”“漁村攝影” 等特色鮮明,彼此推薦客源、共享食材供應鏈,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好局面。這種 “生態鏈思維”,讓民宿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成為了串聯起多種產業的核心紐帶。
共生網絡:從 “各干各的” 到 “抱團發展”
在 “民宿 +” 思路的引領下,張家臺村的民宿經營者們形成了緊密的 “共生網絡”,實現了從 “單家獨戶” 到 “共生共榮” 的轉變。
“日海海鮮城” 的劉姐記錄著村里所有民宿和配套項目特色的小本子,生動體現了經營者之間的互助與合作。當自身無法滿足游客需求時,主動推薦其他合適的民宿,既讓游客滿意,也為同行帶來了客源,實現了共贏。“老漁網民宿” 貨架上擺放的其他商戶產品,以及 “民宿共享廚房” 的設立,更是將這種共生關系推向了深入。商戶產品的代售分成,方便了游客,也增加了經營者的收入;共享廚房不僅降低了采購成本,還通過輪流舉辦 “漁家宴”,促進了經營者之間的技藝交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回頭客群體。
這種共生網絡的形成,打破了以往經營者之間 “怕別人學走秘方” 的封閉心態,營造了開放、合作、共贏的經營氛圍,讓整個漁村的民宿產業充滿了活力。
深度融合:游客與村莊的雙向賦能
“民宿集群 + 配套” 的模式,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讓漁村的每個角落都煥發出新的活力,實現了游客與村莊的深度融合。
來自鄭州的游客小吳原本只計劃住兩晚,最終卻停留了五天,這背后是豐富多樣的體驗項目在發揮作用。從學做海鮮粥、做貝殼畫,到在海上咖啡館看日出、打包海貨,游客通過民宿走進了漁村的生活,感受到了漁村的獨特魅力。這種體驗遠超單純的住宿,讓村莊像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大景區。
對于村民而言,民宿集群帶來的機會是全方位的。漁民王大爺在不出海時到 “民宿共享廚房” 幫忙殺魚賺錢,村里的婦女組成 “清潔小隊” 為民宿做保潔獲得穩定收入,甚至小學生都能在 “漁作工坊” 當小幫手。民宿不再是少數開店人家的事,而是讓普通村民都能從中受益,實現了村民與民宿經濟的深度綁定循環。
進階啟示:從數量增長到生態構建
張家臺村民宿經濟的成功,關鍵在于實現了從 “數量增長” 到 “生態構建” 的轉變。村委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將民宿打造成激活整個村莊的 “開關”,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甚至改變了村民的相處模式。
實踐隊設計的 “民宿集群數字地圖” 和建議建立的 “民宿人才庫”,為漁村民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民宿 + 研學” 的未來規劃,更是拓展了民宿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有望為漁村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如今的張家臺村,民宿已經超越了 “住宿” 的定義,成為了鄉村振興的 “活力細胞”。它讓漁村的海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讓村民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更讓鄉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張家臺村的實踐,為其他漁村發展民宿經濟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證明了通過構建 “民宿為核、多業共生” 的生態鏈,能夠實現 “游客滿意、村民增收、漁村興旺” 的良性循環,奏響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