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榮成沃土,搭建成長橋梁
此次支教活動是山東大學“海韻揚帆”支教隊響應鄉村教育振興號召的具體實踐。團隊選址威海榮成市,結合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聯動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針對兒童成長需求,精心設計了涵蓋文化、科學、體育、實踐等多領域的課程體系。活動前期,支教隊得到山東大學學校社團、學院團委與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的全力支持,從課程規劃到物資籌備均做了充分準備;榮成當地機構則提供了場地、設備及后勤保障,為活動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讓支教活動得以扎根實際、精準發力。
多元融合筑基石,趣味教學啟心智
9天的支教活動以“動靜結合、知行合一”為原則,構建了一套兼顧知識性與實踐性的課程體系,讓孩子們在多樣體驗中收獲成長。
從甲骨文到京劇,支教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讓孩子們在趣味中觸摸文明脈絡。7月8日的甲骨文課程上,隊員以圖畫為切入點,講解文字演變與背后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在“猜字”中理解了“文字是文明的密碼”這一深刻內涵;7月10日的歷史情景劇則通過“穿越”劇情,對比商周與現代的衣食住行,生動展現歷史變遷,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領悟“以史為鑒”的意義;最后一日的京劇臉譜板繪課程,隊員詳解色彩象征,孩子們親手繪制關公、曹操等經典形象,在筆墨間傳承國粹精髓。
從化學實驗到拓撲原理,科學課程以“動手實踐”為核心,讓抽象知識變得可觸可感,點燃孩子們的探索熱情。7月9日的化學課上,“碘鐘實驗”中溶液在藍紫色與無色間周期性變幻,引發孩子們陣陣驚呼;“密信制作”則讓他們用淀粉溶液書寫秘密,再通過碘液顯色“解密”,在趣味中理解化學反應原理。7月14日的拓撲學課程更顯創意:隊員以“紙帶魔術”引入,指導孩子們制作莫比烏斯環,當看到“剪開圓環仍完整”的現象時,孩子們主動提出“三等分剪開后會怎樣”的猜想,展現出強烈的探究欲;同日的電學課上,隊員以“水流類比電流”,結合臺燈、電風扇等生活實例,讓“正負電荷”“火線零線”等概念變得通俗易懂。 從急救包扎到野外生存,生存技能課程聚焦“實用與安全”,培養孩子們的應急能力與協作精神,在挑戰中鍛造堅毅品格。7月7日的野外實踐課上,孩子們在野外實踐負責人與隊員的保護下,完成匍匐沙地、攀爬樹干、穿越防空洞等挑戰,小小的身軀拖動輪胎、拉起重物時,展現出“不服輸”的韌勁;7月9日的野外生存課上,隊員傳授打火石取火、“時數折半對太陽”辨別方向等技巧,孩子們在反復嘗試中明白“堅持才能成功”;7月11日的急救培訓中,隊員演示胸外按壓、海姆利克急救法,糾正“被蛇咬傷用嘴吸毒”等誤區,孩子們兩兩練習包扎,在模擬場景中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同日的繩結與庇護所搭建課程,孩子們分工合作,用雙環結固定防水布、用普魯士抓結制作繩梯,在協作中體會“團結就是力量”。
從武術招式到親子拔河,支教隊通過體育與互動課程釋放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學會相處。7月10日的武術課上,隊員以“止戈為武”闡釋武德,帶領孩子們練習“抱拳禮”“猛虎下山”等招式,夏日陽光下,孩子們雖汗流浹背卻眼神堅定,領悟“剛柔并濟”的精神;每日午后的集體活動更顯溫馨:拖拉機小火車穿梭農場、長秋千蕩起歡聲笑語、“一二三木頭人”游戲引發陣陣歡笑;最后一日的親子拔河比賽中,家長與孩子合力拉繩,場邊加油聲此起彼伏,在協作中拉近了親子距離。
感恩協作共聚力,青春接力向未來
7月15日的篝火晚會上,孩子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煙花在夜空綻放,映照著一張張笑臉——這是支教活動最美的收尾。山東大學“海韻揚帆”支教隊此次榮成之行,累計開展28項課程活動,覆蓋科學探索、文化傳承、生存訓練、藝術體驗四大模塊。實踐通過“知識-實踐-體悟”的閉環設計,將甲骨文拓撲學等抽象知識具象化,使急救武術等技能可操作化,在古今交匯的趣味演繹中拓寬兒童認知邊界。9天的時光里,山東大學“海韻揚帆”支教隊用熱忱與專業,為孩子們的暑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孩子們的笑聲與成長,也成為隊員們最珍貴的回憶。
活動的圓滿成功,離不開多方支持:山東大學提供的平臺與資源,榮成市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的場地保障,共青團榮成市委、紅十字會、公安局等部門的指導協助,以及家長們的積極參與。這份“多方合力”的溫暖,讓支教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眾人拾柴”的共同事業。
7月16日,支教隊受邀參加榮成市志愿服務培訓會,分享課程設計、安全保障等經驗,為更多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參考。這意味著,支教的影響并未隨活動結束而終止,而是化作一股力量,推動更多社會力量聚焦兒童教育,感召更多青年志愿者投身支教事業。
“以青春微光點亮教育的希望之路”,這是山東大學“海韻揚帆”支教隊的初心。未來,團隊將繼續秉持這份初心奔赴更多地方,用短暫的陪伴,換長久的力量,讓知識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成長的海洋中,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