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洋村作為省級傳統村落,樟洋村古厝林立,飛檐木雕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實踐隊員行走于青石板路上,感受古村風貌。然而,村落里少見青壯年,更多的是留守老人的孤寂,面臨村民們的情感需求亟待關注等現實挑戰。帶著這份對村落痛點的敏銳感知,實踐隊于當日上午開啟了村落探訪之旅。通過實地參觀,隊員們對樟洋村的歷史文化有了更直觀、深入的了解,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這座傳統村落的魅力與發展面臨的困境,并對村民的情感依托與心理需求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參觀樟洋村。鄭文昕 供圖
午后,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直播推廣樟洋村特色農場品的工作率先啟動,隊員們精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盛宴。鏡頭前,隊員們手持樟洋村的橄欖酒、橄欖汁、橄欖糖等當地特色產品,充分發揮醫學專業優勢,從營養學角度細致講解橄欖的豐富維生素含量、抗氧化功效,旨在借力新媒體拓寬農產品銷路,助力樟洋村產業振興。隨后,隊員們分為三組進行活動。音頻采集小組深入樟洋村山林溪畔與田間地頭,系統收錄當地自然聲景。隊員們在山林間采集鳥鳴,于溪流旁記錄水聲,在村落中收集雞犬相聞之聲,并捕捉草叢間的蟲鳴蛙叫。這些原生態聲音將成為獨特的漳洋村“聲音檔案”,通過聽覺媒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鄉村的寧靜與魅力,增強對鄉村的認同感,提升鄉村吸引力。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在樟洋村采集自然聲音。吳小涵 供圖
采訪組踏入樟洋村縱橫的巷道,開展入戶健康關懷活動。在飄散著煙火氣息的院落里,隊員們與村民圍坐桌邊,耐心講解并示范適用于長者的肩頸、腰背保健手法。與此同時,“心語信箱”的制作現場同樣熱鬧非凡。實踐隊隊員們以木箱為基底,選用象征希望的明黃、寓意溫暖的橙紅等色調,在裝置表面繪制出音符圖案,呼應了實踐隊采集的鄉村聲景元素,使裝置兼具視覺美感與情感表達功能。該裝置打造了一個鼓勵自由表達內心感受的互動空間,為村民們提供“心靈驛站”與藝術療愈體驗。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與“心語信箱”合影。吳小涵 供圖
隨后,實踐隊隊員們與閩江學院團隊成員們分享實踐經驗,從鄉村振興角度出發,“心語信箱”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有益嘗試,能夠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種情感上的凝聚正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動力。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在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與閩江學院同學合照。吳小涵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從直播推廣橄欖制品時融入的醫學解說,到自然聲景采集計劃中對鄉村生態價值的挖掘,再到閩江學院參與“情緒樹洞”所構建的心理支持網絡,廈門醫學院實踐隊的樟洋村行動,正以“小切口”推動“大振興”:既守護了傳統村落的文化根脈,又為鄉村心理健康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校村合作”模式,讓鄉村振興在情感溫度與專業深度的雙重加持下,走得更穩、更遠。(通訊員:鄭文昕 朱雨煊)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