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座談:探尋紅色文化保護路徑
23日,實踐小隊前往迎薰門社區,與社區工作人員圍繞當地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傳承進行了交流。社區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轄區內紅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情況,以及老黨員、老戰士的慰問幫扶工作。
(圖1 小隊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合影)
在紅色文化利用方面,社區目前通過組織紅色主題講座、開展紅色故事分享會等形式,讓居民了解本地紅色歷史。在一些重要的節日中,組織紅色情景劇、舉辦文藝演出等,在老黨員、老戰士的慰問工作上,社區會組織志愿者定期為他們提供上門理發、上門打掃等服務,幫助老人安享晚年。同時,因社區在景區內,也存在一些問題,隊員們認真記錄,并結合自身所學,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社區困境問題的傳播范圍,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關于社區照顧老黨員,老戰士的志愿工作上來來等。社區工作人員對隊員們的建議表示感謝,并希望能與實踐小隊保持聯系,共同為推動當地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圖2 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交談)
二、對話前輩:老黨員雷月梅的初心堅守
結束社區座談后,實踐小隊在社區的指引下,來到西南門頭街東馬道巷,拜訪了有著 41 年黨齡的老黨員雷月梅奶奶。歲月在她臉上留下了痕跡,但她精神矍鑠,眼神中透著堅毅。隊員們圍坐在雷奶奶身邊,傾聽她的初心故事。
(圖3 小隊成員拜訪雷月梅奶奶并進行服務)
“1984 年 7 月入黨,在工廠做財務時經人介紹入的黨,那時候就想著要比別人多干一點、多學一點。” 雷奶奶的講述樸實而真摯,將大家帶回了那個奮斗的年代。她回憶道,工作期間,無論工期多么繁忙,關于黨的理論學習她從未落下,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她看來,入黨是一生的榮耀,從入黨那天起,她便堅定了一心為黨、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如今,盡管戶口已遷至兒子居住的小區,但她的黨組織關系仍留在迎薰門社區,每月都會準時參加社區的黨日活動。社區領導也十分關心她,每月都會前來探訪慰問,詢問她的健康狀況。“支部書記常來家里看我,問身體、拉家常,我這心里暖和得很”,雷奶奶笑著說,言語間滿是溫暖。
(圖4 小隊成員聆聽雷奶奶講述)
談及生活,雷奶奶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每月有充足的養老金,政府逢年過節還來慰問,夏天一個人住院里涼快,冬天就去兒子家,啥也不愁。” 她還提到,自己的愛人曾在 1964 年參軍,雖未上戰場,卻在太原兵工廠默默為國防事業奉獻。“那時候條件苦,但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就想把國家建設好”,雷奶奶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對過往奮斗的自豪。
(圖5 小隊成員周凌霄詳細記錄)
臨別時,雷奶奶拉著隊員們的手,語重心長地寄語:“你們年輕人,一定要一心向著黨,在學校就好好讀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簡單的話語里,飽含著老黨員對黨的赤誠,更寄托著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隊員們認真記下這份囑托,并紛紛表示一定會將這份 “初心” 轉化為今后行動的堅定力量。
(圖6 雷奶奶與小隊成員趙子豪牽手并行)
三、成員體悟:革命精神融入青春血脈
暮色漸濃,7 月 23 日的實踐活動畫上句號。從與迎薰門社區的座談,到和雷月梅奶奶的促膝長談,隊員們的內心被深深觸動,對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在與社區的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紅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不易,也意識到作為青年一代肩負的責任。紅色文化是歷史的見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好紅色文化,是每個人的義務。而與雷奶奶的對話,讓隊員們看到了一位老黨員對黨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她的堅守和奉獻精神,讓大家對 “初心” 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不僅藏在紀念碑與史料里,更活在老黨員的堅守中,流淌在黨組織發展的脈絡里。當青年的目光與紅色歷史重疊,當青春的思考與紅色基因碰撞,紅色精神便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紀念館里的陳列,而是融入血脈的信仰與力量。
未來幾日,實踐小隊將繼續以腳步丈量平遙的紅色土地,以心靈貼近這片沃土上的紅色記憶。小隊成員們深知,青年之于紅色傳承,既是歷史的 “傾聽者”,更應是精神的 “續寫者”。唯有將從平遙紅色土地上汲取的感動與震撼,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自覺,將 “烽火記憶” 里的擔當精神,融入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才能讓紅色血脈在青春的步履中持續奔涌,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綻放出穿透歲月的耀眼光芒,照亮青年一代砥礪前行的奮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