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發展水產養殖業坐擁得天獨厚的"水、氣、產、技、策、市"六維優勢:依托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和優質水源,秦巴山區238天無霜期與10-15℃晝夜溫差,賦予魚類更長生長期和緊實肉質,成就歐盟認證的城固鱘魚子醬;形成大宗淡水魚、大鯢、澳洲龍蝦等特色品種矩陣,48座工廠化養殖車間與"稻蝦共作"模式夯實產業根基。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深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深入了解漢中市的水產養殖情況,2025年7月2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漢中綠土凈源調研隊前往陜西星漢海米農業有限公司,聚焦水產養殖和污水處理問題,通過實地調研、技術交流與產品推廣,探索綠色養殖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在負責人的熱情引導和詳細介紹下,實踐團隊首先參觀了現代化的魚蝦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排列整齊、管理精細的標準化養殖池塘。負責人介紹,公司主要養殖南美白對蝦、鱸魚、黃顙魚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品種,采用先進的精準投喂、水質在線監測、病害生態防控等技術,顯著提升了養殖效率和產品品質。“以前只聽說漢中好山好水,沒想到水產養殖也這么科技化、規模化,從種苗選擇到日常管理都充滿了學問。”一位團隊成員在參觀后感慨道。
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和親身體驗,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現代水產養殖業已不再是傳統粗放的模式,而是融合了生物技術、環境工程、智能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高技術產業。綠色、生態、循環、高效是其發展的必然方向。同時,漢中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為產業的長遠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后,團隊向負責人詢問水產養殖污水處理情況。技術人員介紹,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企業通常選擇過濾網、過濾器等簡單、成本低的方法。養殖尾水首先經過物理過濾去除大顆粒雜質;隨后進入生物處理單元,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部分處理后的水經過深度凈化,最終達標的水體才安全排放。然而該方法的污染物去除率較低,部分區域仍存在污水直排魚塘、底泥淤積、污染殘留等問題,凸顯治理緊迫性。


針對養殖污水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團隊向企業推介學院自主研發的污水處理技術。該技術采用硅烷偶聯劑改性埃洛石Fe3O4 納米復合材料,對銻廢水進行吸附處理以及最終進行沉淀處理將銻元素與水分離后回收利用。本技術具有成本低、重金屬去除率高且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團隊助力企業降低治污成本、提升生態效益。企業負責人對我們的技術表示肯定,提出希望廣大學子能學有所成,將知識與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更好地服務于日常的生產生活。
在深入調研企業生產端后,實踐團隊主動深入水產養殖公司周邊的數個村落,旨在了解村民對水環境保護,特別是生活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認知現狀。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團隊成員走家串戶,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調研結果清晰地顯示:盡管當地生態環境優良,但部分村民對于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對周邊水體的潛在危害,以及節水減排對保護水源、維持養殖產業可持續性的重要性,認知存在明顯不足。面對這一發現,團隊成員結合專業所學和當地實際情況,聚焦于村民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為村民宣傳環保知識,如:“淘米水澆花,洗衣水沖廁”的廢水再利用妙招、“適量施肥用藥,保護魚蝦家園”的農業操作建議、“垃圾分類投放,減少污水負擔”的衛生習慣引導,以及“保護水源就是保護錢袋子”的產業關聯性宣傳等實用技巧。

團隊成員表示:“這次‘三下鄉’活動,讓我們走出校園、深入產業前線,不僅拓寬了專業視野,了解了國家在農業環保領域的嚴格要求和企業付出的努力,更切身感受到科技在推動農業綠色轉型中的核心作用。這有助于激發我們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熱情,引導我們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
本次的調研,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漢中綠土凈源調研隊社會實踐活動的生動一課。大學生們用腳步丈量鄉村,用智慧觀察產業,用行動服務發展,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也為助力漢中地區綠色水產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