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池州學院5名學子組成實踐團隊,圍繞繁昌窯文化展開文獻研究、實地考察、文化宣講等一系列活動。他們深入挖掘繁昌窯的歷史底蘊與技藝精髓,用青春力量為這一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
活動伊始,同學們便走進繁昌區圖書館古籍部,在泛黃的文獻中尋找繁昌窯的蹤跡。孫啟皓回憶,團隊成員們蹲在書架前,逐本翻閱《繁昌窯考古發掘報告》等資料,將不同朝代的窯址分布、瓷器特征、工藝記載等信息一一摘錄,還對比電子數據庫中的影像資料,繪制出繁昌窯發展脈絡圖譜。“我們發現古籍中對龍窯‘依山而建、節節攀升’的形態描述,與后來實地看到的遺跡完全吻合,這種文字與實物的呼應太奇妙了!”
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柯家沖遺址的龍窯遺跡讓學生孫啟皓印象深刻。當陽光穿過遺址旁的竹林,在窯體殘垣上投下斑駁光影時,那些被歲月磨平的磚石紋理突然讓她有了新發現。“龍窯的弧形窯壁弧度,和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青白瓷碗的碗口曲線幾乎一致。”姚志宇說,但起初整理考察筆記時,要么表述過于學術化難以理解,要么遺漏關鍵信息,要么圖文搭配“不協調”,讓大家頗為苦惱。
實踐團隊還前往繁昌博物館,深入了解繁昌窯的歷史文化,感受青白瓷的獨特藝術魅力。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繁昌窯專題展區。展區內陳列了大量從五代至北宋時期的繁昌窯瓷器,包括碗、盤、執壺、盞托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精美的瓷塑和文房用品。這些瓷器釉色青白,胎質細膩,展現了繁昌窯高超的制瓷工藝。
展覽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和多媒體技術,生動再現了繁昌窯的歷史發展脈絡。其中,龍窯復原模型和制陶工藝流程展示,讓同學們直觀了解了古代陶瓷燒制的完整過程。此外,博物館還展出了部分考古發掘出的窯具和瓷片標本,反映出繁昌窯作為青白瓷重要產地的歷史地位。通過本次參觀,同學們對繁昌窯的文化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繁昌窯不僅是中國古代陶瓷技藝的重要代表,更是研究唐宋時期社會經濟和貿易往來的重要實物資料。大家紛紛表示,要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但同學們沒有氣餒,他們通過請教考古專業老師,學習資料整合方法,重點對龍窯結構、“二元配方”技術原理進行拆解分析,用手繪示意圖和通俗文字重新梳理內容。他們還走訪當地老窯工,聽他們講述祖輩口耳相傳的制瓷故事,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表達,讓繁昌窯文化既保持嚴謹性又具備傳播力。
同學們的目光還聚焦在繁昌窯最具特色的青白瓷上。這種“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釉色,承載著宋代民間的審美追求,其簡潔流暢的器型、細膩靈動的紋飾,展現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同學們拍攝了大量青白瓷展品的細節照片,打算用于后續的文化普及素材。
此外,在繁昌縣文化館的民俗展區,同學們驚喜地發現,當地傳統扎染的靛藍色澤,與繁昌窯青白瓷的釉色在視覺質感上極為相似。俞哲天回憶:“我們把扎染布料和瓷器照片放在一起對比,發現兩者的色彩過渡層次都很柔和,像是從同一汪清泉中汲取的靈感。我們還記錄了扎染紋樣的18種基礎針法,打算將這種韻律感融入繁昌窯文化的宣講PPT設計,讓視覺呈現更有本土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一份繁昌窯龍窯結構的手繪示意圖,靈感來源于柯家沖遺址的實地測量。俞哲天帶著卷尺在遺址旁反復丈量殘存窯體的坡度、寬度,結合古籍中“長數十丈,如龍蜿蜒”的描述,用幾何線條勾勒出龍窯的立體結構,標注出窯門、火膛、窯床的位置比例,讓抽象的文字記載變得直觀可感。
談及實踐過程,俞哲天感嘆,從翻文獻時的枯燥到實地考察時的震撼,再到宣講時的自豪,這段經歷讓他對文化傳承有了全新認識。“一開始覺得繁昌窯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名詞,深入了解后才發現,每一片瓷片都藏著故事,每一項技藝都凝聚著智慧。”
實踐中,同學們還走進繁昌縣一中開展宣講。他們將整理好的資料制作成動畫短片,用生動的畫面展示龍窯的燒制過程;設置“瓷器拼圖”互動環節,讓學生們在游戲中認識不同器型;還現場演示簡單的刻花手法,激發大家對繁昌窯文化的興趣。
“能讓更多同齡人了解家鄉的文化瑰寶,特別有意義。”參與宣講的趙啟智說,看到同學們好奇的眼神,他更加堅定了傳播繁昌窯文化的決心。長期以來,池州學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鼓勵青年學子將理論知識與文化傳承相結合,通過實地調研、文化宣講、創意轉化等方式,讓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實踐是最好的課堂,讓學生在觸摸歷史中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創新中擔當時代責任,這是我們開展活動的初衷。”池州學院帶隊老師表示。
如今,孫啟皓對繁昌窯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清晰的規劃。他覺得,青年學生應該做傳統文化的“發掘者”和“傳播者”,用新媒體手段讓古老窯火“亮”起來,讓更多人知道繁昌窯的故事。“我們要思考如何讓繁昌窯文化不‘冷’?如何讓傳統技藝不‘斷’?讓千年窯火‘燒’向未來。”張紫豪認為,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深挖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內涵,讓它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命力。“青年要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張紫豪已經有了新的目標,他打算繼續研究繁昌窯與其他窯口的技術交流,還想學習文創設計知識,希望有一天能將繁昌窯的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讓這份文化遺產以更鮮活的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