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講解員的熱情引領下,同學們有序步入繁昌窯專題展區。一進展區,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陶瓷工坊,眼前陳列的數百件文物瞬間將大家的目光牢牢吸引。展柜中,從日常使用的碗盤到精巧雅致的執壺,從造型規整的盞托到栩栩如生的瓷塑,再到文房案頭的筆洗硯臺,每一件文物都散發著溫潤的光澤。其中一件北宋時期的青白瓷執壺尤為引人注目,壺身線條流暢優美,釉色如雨后晴空般清澈透亮,在燈光下泛著淡淡的青白光暈,胎質細膩得仿佛觸摸即碎,輕輕敲擊便能聽到清脆悅耳的聲響,完美展現了繁昌窯 “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的高超制瓷工藝。
展覽巧妙運用實物陳列、歷史圖片、場景模型和多媒體互動技術,全方位生動再現了繁昌窯從初創到鼎盛的歷史發展脈絡。在展區中央,一座按 1:5 比例復原的龍窯模型氣勢恢宏,長達 20 余米的窯身依山而建,窯門、火膛、窯床和煙囪等結構清晰可見,講解員通過模型演示詳細介紹了龍窯 “一窯多品” 的燒制原理和 “火照” 控溫技術。旁邊的多媒體屏幕上,通過動畫演示直觀呈現了選料、粉碎、制坯、施釉、裝窯到燒窯的完整制陶工藝流程,同學們駐足觀看,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關鍵細節。展區另一側,玻璃展柜中整齊陳列著從窯址考古發掘出的匣缽、墊餅、支釘等窯具,以及帶有冰裂紋、蟹爪紋的瓷片標本,這些珍貴實物不僅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制瓷技藝,更充分反映出繁昌窯作為宋代南方青白瓷重要產地的歷史地位。
三個小時的參觀結束后,同學們在博物館庭院內駐足交流,紛紛表示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對繁昌窯的文化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繁昌窯不僅以其獨特的青白瓷技藝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空白,成為古代陶瓷技藝的杰出代表,更通過出土瓷器上的紋飾、款識和流通痕跡,為研究唐宋時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手工業發展水平和南北貿易往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大家一致認為,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守護,團隊計劃后續通過制作科普短視頻、舉辦校園展覽等形式,讓繁昌窯的千年瓷韻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