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解碼鄉村振興圖景,全方位觸摸華豐村的文化脈絡與治理溫度,7月29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尋跡鄉韻”團隊走進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泰安鎮華豐村河島茶研所,通過產業調研、實地探訪等實踐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政策沃土孕育鄉村新業態
河島茶研所店外墻面繪制著茶研所主題的繪畫,店內窗明幾凈,整體氛圍安靜靜謐。通過調研,實踐隊員了解到,河島茶研所的誕生深深植根于生態科技新城“新島民”計劃的政策沃土。河島茶研所店長李雯介紹,該茶研所是推動“七河八島”區域鄉村產業集聚、鄉創人才扎根與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文旅標桿項目。它依托“七河八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大運河在此蜿蜒流淌,鳳凰山與鳳凰島濕地交相輝映,坐擁華豐村本土茶園與鳳凰島特色桑葉茶等優質物產,具備堅實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根基。實踐隊員由此分析,河島茶研所已形成政策、文化與自然資源多方面的疊加優勢。

圖為店長向實踐隊員介紹產業發展。王瑞琦通訊員攝
創新運營激活鄉村消費力
實踐過程中,團隊重點調研了茶研所的相關產品,并詳細了解其運營模式。從店長李女士的介紹中,實踐隊員梳理出河島茶研所以“在地食材+創意表達”為核心,深度挖掘本土茶葉價值。其以華豐村山河云霧茶、鳳凰島桑葉茶為基底,研發出“萬福玫瑰”“河島青柚”等系列茶拿鐵與特調飲品,讓傳統茶葉與現代口味碰撞出獨特風味,廣受年輕群體青睞。與此同時,茶研所還提供傳統手沖、季節冷萃與精致茶點等多元服務,充分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激活了鄉村消費力。

圖為河島茶研所飲品一覽。王瑞琦通訊員攝
文產融合繪就振興新圖景
隨著調研逐步深入,實踐隊員開啟“下沉式”走訪:穿梭于茶田農舍間,與附近農戶嘮家常、問生計,在煙火氣十足的交流里,摸到河島茶研所的“發展脈絡”——它早跳出單一消費空間,成了鄉村振興的“活力引擎”。據了解,茶研所的員工構成中,本地村民占比超過七成。這些村民多是周邊村落的農戶,以往多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收入來源單一且受季節影響較大。如今,他們經過茶研所系統的技能培訓后,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這種“本土化”用工模式,不僅讓村民們告別了外出務工的奔波,更通過“薪資+技能提升”的雙重收獲,切實拓寬了增收渠道,讓鄉村就業從“零散化”走向“穩定化”,從“體力型”向“技能型”逐步轉變。
此外,茶研所經常開展茶藝表演、茶文化講座等活動,為茶文化傳播搭建了重要窗口。店長李女士還向實踐隊介紹了與“七河八島”研學活動的聯動情況,表示河島茶研所正聯合區域內其他產業共同帶動華豐村發展,有力推動了文旅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踐隊員認為,河島茶研所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帶動全域消費,吸納村民就業,傳承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圖為負責人介紹茶研社與文旅結合項目。王瑞琦通訊員攝
通過此次實踐,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推動鄉村振興不應僅依賴農業,而應通過多產業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消費潛力。河島茶研所的成功經驗,也讓實踐隊員更加明確,鄉村的價值不止于“懷舊”,更在于用創新思維盤活資源,讓傳統鄉土與現代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隨著更多“鄉創力量”的加入,“七河八島”間有望逐步繪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通訊員高澄藝王瑞琦)

圖為實踐團隊與河島茶研所店長李雯合照。高澄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