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碼:在理論課堂讀懂水網藍圖
6月28日下午,實踐團開展江蘇水網建設政策專題學習。黃顯峰老師從政策背景切入,解讀《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對省級水網的要求,重點闡釋了江蘇“九八三五舉綱、區域百河引排”的水網格局,即以九條入海通道、八條通江河道等為“綱”,123條骨干河道為“目”,百余湖泊、千座水庫及閘站為“結”,構建科學調控體系。他還結合工程示意圖,介紹了沂沭泗河治理、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等重點項目,詳解“風險防控、綠色生態”等建設原則。老師以蘇北灌溉總渠升級改造為例,講述如何通過群眾座談會收集意見,讓水利工程既發揮防洪效益,又保障農田灌溉。團隊成員就智慧水網技術應用、基層水利政策執行等問題與老師互動探討,現場氛圍熱烈。通過此次學習,成員們明晰了江蘇水網的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為后續實踐筑牢理論基石。

樞紐探秘:在實地走訪觸摸水利脈搏
7月2日,實踐團前往省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參觀學習,中心人員介紹了江蘇的防汛形勢,包括水旱成因和特點、防汛工作目標與體系,還詳細解讀了江蘇省防汛抗旱的最新政策體系,強調政策落地需兼顧科學調度與民生保障;在指揮調控方面,工作人員結合典型案例,講解了汛期雨情水情監測、會商研判及調度指令下達的全流程,展現了“統一指揮、分級負責”的高效運轉模式,雙方還重點探討了AI技術在智慧防汛中的應用場景,如AI算法實現洪水演進模擬預測、智能識別堤壩隱患,以及大數據平臺整合氣象、水文數據輔助決策等,中心展示的智慧防汛系統演示讓團隊直觀感受到科技賦能帶來的防控效能提升,中心工作人員希望實踐團能將此次學習到的宏觀政策與機制框架作為后續調研的“坐標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有數據支撐、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成果。


7月3日,實踐團走進江蘇省防汛防旱搶險中心,開展防汛工作調研與校友訪談,兩位校友介紹了江蘇防汛防旱搶險形勢,解答了水利專業未來發展等問題,并在學業和技能培養上給出建議。參觀了防汛物資儲存倉庫,了解從沙袋、沖鋒舟到排澇機器人、衛星通訊車等各類防汛物資。前往全國首家防汛搶險訓練場、首家防汛搶險先進技術試驗推廣基地,了解其歷史與作用,參觀水文化展牌,觀看防汛宣傳片后與工作人員座談,工作人員介紹了大數據、AI在智慧防汛物資調度與現場救援中的應用。
7月9日上午,實踐團來到江都水利樞紐。該樞紐位于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數據中心,觀看了相關專題片,結合沙盤聽取了工程建設運行情況的介紹。成員們了解到,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閘以及輸變電工程、引排河道組成,具備灌溉、排澇、泄洪、通航、發電、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功能。通過實地參觀江都一至四站,成員們深刻認識到該樞紐工程在保障區域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



當日下午,實踐團來到江蘇省設計院。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成員們了解了設計院的基本結構與職能,參觀了陳列館,通過展品感受水利事業發展。設計院的專家們還通過短片為實踐團介紹了江蘇省在水利規劃、設計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在國家水網建設中的實踐經驗。實踐團成員們積極提問,與專家們就水利工程建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社區傳知:在趣味課堂播撒安全種子
7月8日,邗源社區的防汛抗旱知識課堂熱鬧開講。實踐團以“身邊的水風險”為切入點,結合江蘇“河網密布、季風影響”的地理氣候特點,講解梅雨內澇與伏旱缺水的“季節性規律”。從地下空間積水逃生技巧到家庭節水妙招,從“觸電避險”到“高溫防火”,最終提煉出“觀、避、救”三字訣助力記憶。互動問答中,孩子們踴躍搶答“溺水自救禁忌”“暴雨天蹚水風險”等問題,實踐團發放的防汛文創產品,讓安全知識隨日常使用悄然扎根。




實戰礪技:在模擬演練錘煉應急本領
7月10日,江蘇省防汛防旱搶險訓練中心成了“練兵場”。教官詳解管涌、漫頂等險情的處置原理,強調“反濾導滲”、“土袋疊放角度”等實操細節。成員們頂著烈日搬沙袋、筑圍井,在模擬險情中練就“應急反應力”。午后乘沖鋒舟沿河巡堤,工作人員傳授“觀植被識滲漏”的基層經驗,結合智能監測設備的應用,展現“從人工巡堤到科技賦能”的防汛升級,讓成員們真切感受國家水網建設帶來的效能提升。




“蘇中防汛抗旱與國家水網建設”實踐團以政策解碼為起點,深入研讀水資源管理法規與戰略規劃,精準把握水安全事業的時代命題;以實戰礪技為抓手,將水文監測、防洪調度等專業知識轉化為實地勘測、應急演練的實操能力,用專業所長精準對接城鄉供水保障、流域生態修復等社會需求。在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碰撞中,成員們既明晰了水安全背后的系統思維,也體悟到守護江河的責任擔當。成員紛紛表示,將帶著這份知行合一的收獲持續探索,讓青春力量融入每一次水質監測、每一場防汛值守,在守護江河安瀾的征程中綻放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