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成為時代課題的背景下,鄉村振興如何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5年7月23日-7月24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嘉”鄉行者實踐隊以云端筑“綠”夢,“碳”尋振興路為主題,走進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開展實地調研。后洋村作為“三庫+碳庫”理念的實踐典范,以其獨特的生態循環模式和家庭林場創新經驗,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實踐隊通過走訪、座談與親身體驗,探尋生態資源如何轉化為經濟動能,書寫了一曲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的綠色樂章。

活動伊始,實踐隊抵達后洋村,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了“三庫+碳庫”生態文明實踐主題展。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展板生動展示了后洋村如何將森林資源轉化為“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實踐路徑——通過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能力、糧食生產能力、經濟產出能力和碳匯能力,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重提升。
在與駐村書記的訪談中,實踐隊了解到后洋村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策略與成效。后洋村創新“三產聯動”發展路徑,一產依托高山土豆、林下藥材種植;二產引入三杉生物、伊利奶源供應商;三產打造康養酒店、研學基地等業態提高農民創收,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人才振興不僅助力后洋村實現產業升級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更激活了鄉村文化傳承的內生動力。



以“林下經濟”為主題。實踐隊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深入后洋村的林下種植基地。茂密的杉樹林中,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光影,瞬間被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包圍。“這里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十數倍以上,堪稱天然氧吧,”講解員指著參天杉樹介紹道。在杉木蔭蔽下,一片片金線蓮正茁壯生長。“金線蓮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清熱涼血、除濕解毒的功能。”講解員解釋道。這種林藥共生模式,既保護了生態,又創造了經濟效益。
穿過郁郁蔥蔥的杉木林,歷經三十余年光陰,方能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象征著綠色發展理念的生生不息。
隨后,實踐隊來到黃振芳家庭農場。與農場主交流碳匯造林、生態保護與經濟收益協同經驗。農場主黃振芳的兒媳婦為實踐隊展示“碳匯造林”成果,農場通過“以短養長”模式,在速生林中套種經濟作物,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了增收。



后洋村的實踐為“兩山”理念提供了微觀樣本,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單選題,而是可以通過制度設計、技術賦能和群眾參與實現共贏。對于當代青年而言,鄉村振興既是責任,也是機遇。正如實踐隊隊長所言:“當青春的腳步踏上鄉野的土地,知識的種子便有了生長的土壤。”
離開時,隊員們回望后洋村層層疊疊的綠意,心中已播下思考的種子——如何將這里的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方案?如何讓更多鄉村在綠色轉型中煥發新生?答案或許就在腳下這條“碳”尋振興的路上,等待更多行者用實踐去書寫。(撰稿:張子怡、張雨欣、鄭芷炫;攝影:佘麟潔、劉慕嫻、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