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召。7月1日-8日,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三色鄉韻”青年突擊隊奔赴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謀劃籌備,夯實實踐活動基礎
“三色鄉韻”青年突擊隊在6月中旬與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相關政府人員取得聯系后,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多次開會討論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主線,最終確定以非遺文化保護及創新做為本次活動的主題。主題確定下來后,突擊隊成員分批進行前期活動準備,資料組隊員通過國家圖書館中特色資源的數字方志查詢功能,翻閱了清光緒《清遠縣志》、民國《清遠縣志》,初步整理了龍山鎮的資料,為后續實地調查奠定了基礎。新聞組隊員則主要通過線上搜集關于龍山鎮和上岳村的新聞以及政府政策,從而了解當地發展態勢以及發展的政策支持。


青春啟程,拉開古建保護序幕
7月1日,“三色鄉韻”突擊隊先后拜訪龍山鎮政府和上岳村村委,龍山鎮政府和上岳村村委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詳細向團隊介紹了上岳古村的基本情況、歷史遺跡、特色特產,希望傳習團同學們繼續深挖龍山、上岳地方特色資源,用專業優勢和奇思妙想,為龍山和上岳古村的發展貢獻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助力服務鄉村振興。

古韻初逢,開啟探索守護之旅
7月2日突擊隊踏入村莊,正式開啟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上岳古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目前保留的古居共37幢108座,屋頂以硬山式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磚砌的清水墻和鍋耳墻。突擊隊隊員走在蜿蜒曲折的古巷,抬頭便可看到此起彼伏的鑊耳樓,當地介紹人員稱:“上岳古村最具特色的建筑就是鑊耳樓,也叫鍋耳樓,鑊耳樓的主體建筑是鑊耳墻,又稱“鰲頭墻”,有“獨占鰲頭”之意,但在元明清時期,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才有資格建造鍋耳墻,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突擊隊隊員后續跟著介紹人員登上上岳村的最高處,放眼望去,看見五六十個鍋耳,錯落有致,氣勢恢宏;從側面看像是由一個個“凸”字組成,十分別致獨特。



青春行動,數字賦能古村建筑活化
古建筑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古村的靈魂所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三色鄉韻”突擊隊在7月2日——5日的實踐中,隊員不僅采訪了當地居民和游客,更用腳步丈量古村的每一寸土地,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完成了對村內鑊耳樓、上岳朱公祠等核心建筑的全方位數字采集,累計拍攝圖像 1200 余張,涵蓋斗拱結構、梁架彩繪、石雕紋樣、磚雕木雕等 200 余個特色元素。這些數字圖像經過后期處理,形成了高精度的古建筑數字檔案。以數字技術為筆,借助數百張古建筑數字圖像將傳統文化轉化為鮮活的文化 IP 符號。在設計方面,隊員們探索以鑊耳樓的獨特外形為靈感,將古村的特色元素融入文旅IP 設計中。旨在展現村落文化底蘊,提升古村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關注上岳古村的古建筑保護。




鄉野尋跡,勾勒古村落文化生態
7月6日,“三色鄉韻”突擊隊走訪上岳村周圍的村落,如下岳村、前村里、后村里等地。找尋周圍村落的文化印記,研究與上岳村同頻發展契機,了解當地現有發展情況。同時突擊隊隊員踏足田埂之上,在綠色盎然的田野里采風,繪制古村文化生態圖譜。突擊隊隊員在走訪完畢后,初步計劃以“古色為風骨,綠色為血肉”,讓凝固的古色歷史與流動的綠色生態相互滋養,共同譜寫著一曲 “古色” 與 “綠色” 的和鳴,探索出一條以 “古色綠色” 雙重優勢驅動的活化之路,構建完整的古村文化生態,為上岳古村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


青春飛揚,以熱血腳步丈量古村落未來發展之路
八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就像白駒過隙,飛速而逝,但這8天的實踐給突擊隊隊員帶來了的收獲頗豐,不僅了解了當地的“鑊耳”文化,更讓突擊隊隊員深深感受到國家為振興鄉村文化所做的努力。八天的社會實踐雖然已接近收尾,但真正的“實踐”正在進行,突擊隊將在后續時間內,將所搜集的資料結合專業技能,持續為上岳村的發展助力,繼續以熱血腳步丈量古村落未來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