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篇章:歷史建筑中的文旅融合密碼
在淮南九龍崗民國小鎮,實踐隊成員們沉浸在厚重的歷史氛圍中。他們細致觀察老建筑的磚石結構、木構梁架,解讀其蘊含的建造智慧。街巷間售賣復古中山裝的小販,與歷經滄桑的建筑相映成趣,營造出獨特的年代感。而精心設置的現代打卡點,又為這片古老街區注入了新鮮活力。特別是探訪熱門電視劇《六姊妹》的取景地時,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性利用和適度開發,能夠有效激活其文化價值,實現人文傳承與文旅發展的雙贏,這也是“靚化”環境、提升區域吸引力的重要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在淮南九龍崗與居民爺爺訪談
實踐隊奔赴宿州,首先在被稱為“水利博物館”的新汴河博物館系統學習了這條古老河流承載的歷史文脈與治理智慧。隨后,在新汴河風景區,隊員們與景區負責人圍繞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進行了深入座談。負責人介紹了如何通過生態護坡、濕地凈化、親水設施等人工建設,將原本功能單一的水利河道,打造成為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綠肺。漫步在風景如畫的新汴河景區,隊員們切身感受到,經過人工的精心規劃和建設,水域、濕地、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人工之力優化生態環境、惠民利民的生動寫照。

圖為團隊成員在宿州汴河水利博物館參觀學習
深入延安路淮河大橋建設現場,師生們通過專題座談會,詳細了解了項目貫穿始終的生態優先理念。技術負責人重點介紹了保護淮河水質與生態的關鍵措施,包括精細化的施工廢水處理、嚴格的揚塵與噪音管控,以及橋梁設計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融合。項目方“將綠色基因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決心,生動詮釋了現代工程守護綠水青山的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在蚌埠延安路淮河大橋項目部信息化中心學習

圖為團隊成員在蚌埠寶興面粉廠參觀學習

圖為團隊成員在淮河沿岸做問卷調查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