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活動概述
1. 活動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宜居”是重要目標,鄉村環境質量直接影響村民生活幸福感。平頂山市郟縣鄉鎮公園作為周邊村民休閑娛樂的核心場所,因游客流量增加、部分人環保意識薄弱,存在垃圾隨意丟棄、角落堆積等問題,既破壞景觀美感,也影響生態環境。為響應鄉村生態治理號召,通過實際行動改善公園環境,喚醒村民環保意識,助力鄉村振興,我們策劃了此次垃圾清理實踐活動。
2. 實踐團隊
本次實踐團隊“鄉土風情隊”由河南工業大學5名成員組成,分別是吳怡涵、吳夢蝶、吳紫萱、常靜、顏雪怡,均為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責任意識。具體分工如下:
• 吳怡涵:擔任隊長,負責活動整體策劃、流程協調,對接當地鄉鎮工作人員,把控活動進度。
• 吳夢蝶:負責物資籌備與管理,包括準備手套、夾子、分類垃圾袋、飲用水等,做好分發與回收記錄。
• 吳紫萱、常靜:主導垃圾清理與分類工作,按區域清理各類垃圾,將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分開存放。
• 顏雪怡:負責活動記錄與宣傳,包括拍照、視頻拍攝,整理素材,后期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活動內容。
團隊采用“分工協作、即時溝通”模式,活動前召開線上會議明確任務,過程中通過實時共享位置和照片同步進展,遇到問題集體協商解決,確保高效配合。
3. 活動時間和地點
• 活動時間:8月16日全天(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 活動地點:平頂山市郟縣鄉鎮公園。該公園占地約3000平方米,設有涼亭、健身器材區、小型廣場等,輻射周邊2個行政村,日均接待村民150余人次,是村民茶余飯后散步、鍛煉的主要場所。
二、活動目的與意義
1. 目標設定
• 全面清理郟縣鄉鎮公園內的可見垃圾,重點清理草叢、角落、健身器材周邊的塑料瓶、塑料袋、廢紙等,改善公園環境衛生。
• 通過與村民交流,調研公園垃圾產生的原因、村民對環境治理的需求,為鄉村生態振興中的細節治理提供參考。
• 向村民宣傳環保與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大家主動維護公共環境,助力鄉村文明建設。
2. 預期效果
• 對社會:有效提升鄉鎮公園的環境整潔度,為村民提供更舒適的休閑空間;推動“環境治理靠大家”的理念普及,助力郟縣鄉村生態振興,體現基層實踐對國家戰略的落地價值。
• 對個人及團隊:增強成員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環保責任感,深化對鄉村現狀的了解;通過分工協作提升團隊凝聚力,為后續參與鄉村振興相關活動積累經驗,具有實踐育人價值。
三、實踐內容與過程
1. 主題活動實施
• 上午8:30,5名成員在公園入口集合,吳怡涵重申活動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項,吳夢蝶分發手套、夾子、分類垃圾袋(藍色為可回收,灰色為其他垃圾)。
• 8:40-12:00,吳紫萱、常靜分為兩組,分別負責廣場區域和健身器材區垃圾清理,吳夢蝶協助搬運裝滿的垃圾袋至臨時堆放點;顏雪怡跟隨拍攝,同時向路過村民簡單講解活動目的。
• 12:00-14:00,團隊休整,吳夢蝶統計上午清理成果(可回收垃圾約8袋,其他垃圾約12袋),聯系當地環衛部門約定下午清運時間。
• 14:00-17:00,重點清理公園邊緣草叢和涼亭角落的隱藏垃圾,吳怡涵加入清理組,顏雪怡向村民發放簡易環保宣傳單(內容為“不亂扔垃圾,共建美麗家園”)。
• 17:00-17:30,全員協作將所有垃圾分裝至環衛部門提供的大垃圾桶,整理工具,打掃活動現場,確保無遺漏。
2. 調研與訪談
活動中,顏雪怡和吳怡涵對12名村民(含3名老人、5名中年人、4名年輕人)及1名公園管理員進行訪談,采用閑聊式提問,主要內容包括:
• 村民每周來公園的次數、對當前環境的感受;
• 認為垃圾多的主要原因(如“有人隨手扔”“垃圾桶太少”等);
• 是否支持定期志愿清理活動,以及對改善環境的建議。
調研結果顯示:多數村民每周來3-5次,對垃圾問題不滿;70%認為“隨手扔垃圾”是主因,30%提到“垃圾桶不足”;全部支持志愿活動,建議“增加垃圾桶”“設置提醒牌”。
3. 圖片
鄉土風情隊合影
吳怡涵 吳夢蝶供圖
小組成員撿垃圾
吳怡涵供圖
小組成員撿垃圾
吳夢蝶供圖
四、活動成果
1. 活動宣傳與成果展示
• 活動后,顏雪怡整理素材,通過團隊微信公眾號發布圖文推送《5名大學生在郟縣鄉鎮公園的一天:用雙手擦亮鄉村角落》,閱讀量380+,獲20余條村民留言點贊。
• 郟縣當地生活類公眾號“郟縣事兒”轉載了該推送,稱活動“為鄉村環境治理注入青春力量”。
2. 心得體會
• 吳怡涵(隊長):這次活動讓我真切感受到“小事見大效”——清理垃圾看似簡單,卻能直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但也發現準備不足,比如沒預估到草叢垃圾量,下次需帶長柄夾子。
• 吳夢蝶(物資組):物資管理要提前細化,比如垃圾袋型號不夠統一,搬運時有些不便。但看到村民主動幫忙遞水,覺得特別溫暖。
• 吳紫萱(清理組):清理時發現很多塑料瓶能回收,卻被隨意丟棄,說明垃圾分類宣傳還需加強。團隊協作中,常靜主動幫我分擔重活,讓我更懂互助的意義。
• 常靜(清理組):雖然累得滿頭汗,但看到孩子在干凈的廣場上跑,特別有成就感。不足是和老人溝通時,方言有點聽不懂,下次可提前學幾句當地話。
• 顏雪怡(宣傳組):村民大多支持環保,但需要更具體的引導,比如設置“垃圾投放點”指示牌。這次拍攝的視頻被親戚轉發,讓我覺得宣傳真的能帶動更多人。
總體來看,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但存在物資準備不細、溝通技巧不足等問題,未來需提前調研、細化方案。
五、結語
本次實踐活動通過全天清理,使郟縣鄉鎮公園環境顯著改善,得到村民和當地部門的認可,踐行了鄉村生態振興的基層實踐價值。
結合活動觀察,對未來類似活動建議如下:
• 提前與鄉鎮對接,了解垃圾桶分布、垃圾高發區等細節,提高清理效率;
• 聯合當地學校或村委會,建立“每月一次志愿清理”的長效機制,避免環境反復變差;
• 在公園增設環保宣傳牌和分類垃圾桶,從源頭減少垃圾亂扔現象。
鄉村振興離不開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這次垃圾清理雖小,卻讓我們看到了基層實踐的力量。我們將繼續關注郟縣鄉村發展,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通訊員 吳怡涵 吳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