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漫漫長路上,“舞躍獅騰”隊始終懷揣熱忱,探尋讓古老文化重煥生機的路徑。這一次,將目光聚焦于高埔崗的貓頭獅,以繪畫為橋梁,傳遞這份獨特文化的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到達高埔崗村史館向老傳承人學習貓頭獅 陳卓攝
在指導老師余暢、秦鈴、李永俊的帶領下,團隊走進高埔崗村史館,與貓頭獅老傳承人相遇。踏入館內,仿佛踏入了貓頭獅文化的時光回廊。老傳承人們帶著學徒籌備表演,那一個個精美的貓頭獅,承載著歲月的故事。表演伊始,鼓點、鑼镲聲交織,老傳承人戴上貓頭獅,靈動演繹,仿佛讓古老的貓頭獅“活”了過來;學徒們的表演,也滿是青春的朝氣與對文化傳承的熱忱。除此之外,老傳承人還展示了與貓頭獅相關的武術,剛勁有力的動作,訴說著貓頭獅文化背后的底蘊,隊員們認真觀看、記錄,沉醉在這獨特的文化魅力中。

圖為"舞躍獅騰"繪畫組向老傳承人請教貓頭獅圖案 陳彤攝
表演結束后,在街道團委副書記鄒鑫的牽頭下,團隊成員與貓頭獅傳承人進行了交流。在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貓頭獅第一代傳承人江亞月先生出生于1919年,如今高埔崗的傳承人均源自萬綠湖水庫移民,在遷移過程中將貓頭獅文化帶到了高埔崗,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貓頭獅表演曾是當地特色,但受外出工作潮影響,學習者減少,傳承中斷了四十年。去年,老傳承人招募學徒,著手還原與制作新貓頭獅。然而,貓頭獅工藝復雜,傳承人也難以完整復刻。交流中,隊員們了解了學習流程、學徒現狀及村民對孩童學習的看法,清晰認識到貓頭獅傳承面臨的困境,傳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與老傳承人和徒弟們的交流過程中,隊員們不僅學到了許多有關貓頭獅的知識和歷史背景,還獲得了寶貴的創作靈感。隊員們發現,貓頭獅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或節日慶典的一部分,它更代表著一種精神和文化價值觀念。
于是乎,“用繪畫的方式呈現貓頭獅的真實面貌”成為了隊員們的共同目標。隊員們決定采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貓頭獅形象,并結合當地的茶文化和《西游記》等經典元素進行創意設計,以期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傳播效果。
為推動貓頭獅文化傳承,“舞躍獅騰”隊員陳柳媚、陳鈺娟、紀秀芬計劃通過繪畫進行宣傳,前往高埔崗街道踩點可繪畫的白墻,并獲社區領導認可。隊員們構思將貓頭獅與茶文化、《西游記》元素融合進行原創設計,以寫實畫法呈現色彩鮮艷的造型,搭配茶壺、茶杯凸顯當地茶文化。但在方案審核時,社區領導基于整體規劃考量提出了不同意見。綜合時間安排與社區反饋,團隊決定暫時調整此宣傳方案。

圖為"舞躍獅騰"繪畫組融合高埔崗貓頭獅相關文化制作的明信片 陳柳媚攝
團隊迅速調整方向,決定制作明信片,在“茶獅·Cool玩游園會”活動兌獎環節以逐一訪談的形式對89個群眾(4-10歲57位、11-20歲24位、21-40歲4位、40-80歲4位)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孩子并不認識明信片上的貓頭獅角色;在圖案喜好方面,新貓頭獅以65.17%的得票率占優,其中“新獅更可愛”這一觀點得到了66.29%的支持;而僅有41.57%的參與者表示曾經看過貓頭獅表演。這些數據背后,既反映了當前存在文化認知的缺口,也指明了當前傳承工作的發力點。
同時,隊員們也意識到,僅僅通過調查和展示還不夠。因此,隊員們將這些精心設計的明信片作為游園會的兌獎禮物送給孩子們。這不僅僅是一份小小的獎品,更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靜態的傳承與動態傳承相結合,讓民眾們更直觀地了解到貓頭獅文化的趣味性、獨特性以及其獨特的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