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工智能學院“遺脈相承”小分隊于7月3日至7月6日,前往山西呂梁市汾陽市等地,開展了非遺文化調研與傳承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力量為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活動秉持“探尋非遺根脈,科技助力傳承”的宗旨,聚焦古建筑文化、傳統技藝以及民俗藝術等領域,充分融合專業優勢,積極探索非遺保護的全新路徑。在磧口古鎮,小分隊深切感受黃河畔千年的文化積淀:對古鎮明清商埠布局與黃河沿岸古建筑群進行考察,詳細記錄木雕、磚雕、石雕的紋飾工藝及其文化內涵;走訪百年老字號“天元居”,深入學習國家級非遺山西老陳醋的釀造技藝與文化內涵。通過與當地居民、非遺向導的交流,梳理古建筑的歷史變遷與基層文化保護實踐,深刻領會“文化遺產是精神家園”的深刻內涵。 走進享有“皮影之鄉”美譽的孝義賈家莊,小分隊在三皇廟、宋家大院等地仔細欣賞皮影藝術,了解到一件皮影需歷經3000余刀手工雕刻的精湛技藝與匠心精神,聆聽傳承人口述技藝傳承的故事,體悟“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探訪婚俗、面塑等民俗文化,感知鄉土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明確青年在傳承創新中的責任。 隊員們還深入孝義皮影木偶劇團開展沉浸式學習活動:在專家的指導下,系統了解皮影木偶的歷史淵源與藝術價值,親自實踐皮影雕刻(選皮、制皮、雕刻、著色)與操縱技巧,分組編排皮影劇目。調研劇團的運營模式、人才培育以及劇目創新情況,記錄傳承人口述的技藝保護困境,結合專業知識思考非遺活化的有效路徑。 此次“遺脈相承”小分隊的活動,是學院學子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范例。既使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探索科技與非遺融合、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青年學子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的使命,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