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蟹塘上,水面泛起細碎的金光。幾名青年學生正蹲在塘邊,仔細觀察水中蟹苗的活動。7月14日至15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蟹逅智水”團隊泰州分隊先后來到安豐鎮文好村和興化市泓膏生態園,深入調研當地河蟹養殖產業,探索智慧化養殖的可行路徑。
一、走進文好村:探秘蟹塘里的“致富經”
7月14日,團隊成員在村支書的帶領下走進文好村。穿過田埂小路,映入眼簾的是規劃整齊的標準化蟹塘,塘里水草豐茂,增氧機嗡嗡作響,幾名養殖戶正忙著投喂餌料。
來到蟹苗塘,村支書熟練地用抄網撈起幾只不久前剛完成蛻殼的蟹苗,向隊員們介紹道:“這是我們村的主打品種'六月黃',以膏肥黃滿著稱。蟹苗品質好,成活率高。”隊員們湊近觀察,陽光下,這些蟹苗甲殼呈現出半透明的青灰色,螯足上的絨毛清晰可見。盡管這些蟹苗現在只有硬幣大小,它們卻是村民致富的“金種子”。統一培育的優質蟹苗可帶動村內畝產提升30%,每戶年增收超2萬元。如今村里建起了蟹苗孵化基地,不僅能滿足本地養殖需求,還能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周邊城市,形成了一條從“小蟹苗”到“大產業”的完整致富鏈。

圖為 “六月黃”蟹苗 錢燁 供圖
然而,蟹苗培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村支書介紹道,養殖成本和技術瓶頸是主要的難題。居高不下的養殖成本讓村民們一直承受著極大的養殖壓力。其中,蟹苗采購和電費支出占到了總成本的60%以上。特別是增氧設備的電費,夏季高峰期每月要花費近萬元。在技術上,村支書認為溶氧監測系統的精準度需要改進。目前每個塘安裝1-2個探頭,監測范圍只能覆蓋不到30%的水域,其他區域的溶氧情況大多憑經驗判斷。因此,雖然村里引入了先進的溶氧監測系統,但依然沒有完全脫離傳統養殖體系,仍需投入大量人力。此外,及時調節光照也是亟需解決的難題。夏日光照強烈,陽光直射在蟹塘上會導致螃蟹都躲在深水區,螃蟹在水底的活動增加會進而導致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村支書的話語中透著對技術創新的期盼,也讓團隊成員更加明確了研發方向。

圖為隊員向村支書了解養殖情況 錢燁 供圖
二、探訪泓膏生態園:從歷史到科技的“蟹文化”之旅
次日,團隊轉赴興化市泓膏生態園。在中國河蟹博物館內,琳瑯滿目的河蟹標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從中華絨螯蟹到稀有的紫蟹,種類多達數十種。展柜旁陳列著古今文人詠蟹的詩畫,“一只蟹,半部江南史”,從《紅樓夢》中的蟹宴雅集到齊白石筆下揮螯的墨蟹,厚重的蟹文化在這里得到立體呈現。生態園特別復原了“籪蟹”古法養殖場景:竹篾圍成的迷魂陣中,秋夜漁火與星光輝映,再現了“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的千年漁韻。

圖為館內河蟹標本 蔡靜姿 供圖
轉至現代展區,5G水質監測、物聯網智能投喂等科技設備,則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科技賦能如何讓傳統養殖煥發新生。生態園技術負責人介紹:“我們采用‘蟹稻共生’模式,用物聯網監測水質,產量和品質都顯著提升。”博物館還通過沙盤和影像,生動展現了當地從傳統養殖到生態循環農業的轉型歷程。這場穿越時空的“蟹文化”之旅,既彰顯了“中國河蟹之鄉”的文化自信,更揭示了鄉村振興中守正創新的深層邏輯。
三、調研尾聲:用科技為產業賦能
針對具體技術痛點和調研中發現的智慧養殖技術瓶頸,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創新性與落地性的改進方案。在產業組織模式上,團隊創新性設計“村集體集中采購+合作社聯合議價”的蟹苗供應體系,通過規模化采購與聯合議價雙重機制,有效降低養殖戶的苗種成本壓力。在創新技術上,采用微型傳感器節點與無線組網技術,以每5畝水域為單元布設監測網絡,在實現全塘域覆蓋的同時,較傳統方案降低成本30%,大幅提升了監測技術的普惠性;“智能動態遮陽系統”融合輕量化材料、光照傳感與無人機巡塘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實現遮陽網的自適應調節,有效緩解夏季強光對螃蟹生長的影響;正在研發中的“多參數協同調控系統”,旨在探索溶氧、水溫、濁度等關鍵指標的聯動機制,為高原蟹養殖提供更精準的環境調控方案。同時,為響應“綠色養殖”的號召,團隊成員提出,可通過在塘區布置太陽能板與儲能設備,實現晝夜供電智能切換,經測算可使養殖電費支出縮減近半,為傳統養殖業注入綠色發展動能。
從文好村的成本困境到泓膏生態園的創新實踐,團隊深刻體會到傳統養殖向智慧化轉型的時代脈搏。正如“蟹逅智水”團隊所見證的,當數字技術遇見千年蟹鄉,一幅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未來,團隊將持續深耕智慧漁業領域,讓更多藏匿于城市角落的養殖明珠,煥發鄉村振興的璀璨光芒。(通訊員:張學辰 袁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