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一個人守護歷史記憶
在宋占文先生家中,團隊成員被滿屋子的歷史資料所震撼。墻壁上掛滿了渭華起義的歷史照片,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各類革命歷史文獻,桌上擺放著正在整理的烈士事跡材料。"這些是我30多年來收集的關于渭華起義的資料。"宋占文深情地介紹道。最讓隊員們感動的是,宋占文拿出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渭華起義參與者的信息。"我已經走訪了87位起義參與者后代,記錄下他們的口述歷史。同時我還創建了一個微信群,把渭南市里可以聯系到的渭華起義烈士后人聯合起來一起,整理先輩物品,這些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他說,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些歷史完整地保存下來,讓后人永遠銘記。
傾盡家財:自費創辦起義紀念館
“我用全部積蓄創辦了一個小型渭華起義紀念館。"宋占文向團隊展示紀念館的照片和規劃圖。盡管規模不大,但展品豐富,包括起義時的武器實物、歷史文獻、烈士遺物等。"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同時團隊成員了解到,為了維持紀念館運營,宋占文省吃儉用,把退休金的大部分都投入其中。他總是說:"我總覺得值得。比起先烈們的犧牲,我這點付出算不了什么。"
艱難守護: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宋占文回憶起收集文物的艱辛歷程:"為了收集一件起義隊員的文物,我往返跑了十幾趟;為了核實一個歷史細節,我查閱了無數資料。"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變賣了家里的貴重物品來維持紀念館運營。他總說:“我是華州區高塘鎮胡磊村傳承人代表,傳承歷史文化是我的職責”但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段歷史。"現在每年都有很多人來參觀,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看到他們認真聽講的樣子,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圖為陳述善烈士的烈士證(胡嘉軒供圖)
薪火相傳:新老兩代人的對話
在交流中,宋占文對團隊成員寄予厚望:"你們年輕一代要接過這個接力棒,用新的方式傳承歷史。"他特別提到,希望借助新媒體技術,讓渭華起義故事傳播得更遠。團隊成員深受感動,隊長吳景昊表示:"宋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歷史使命感。我們一定要幫助他把這些珍貴歷史數字化,讓更多人了解。"
圖為“青焰渭華尋跡隊”實踐團隊成員與宋占文老人合影(胡嘉軒供圖)
【記者手記】
在宋占文先生堆滿資料的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對歷史的深情守護。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三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持;沒有巨額資金,只有傾盡家財的無私奉獻。這種源自民間的歷史守護,正是紅色基因最生動的傳承。當年輕學子許下傳承的承諾,我們相信,這份歷史的記憶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