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的時代浪潮中,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正以千姿百態的方式徐徐展開。新時代的鄉村發展密碼,深藏于田野阡陌的產業變革、國企與高校的智慧碰撞、以及生態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之中。本次社會實踐聚焦“探尋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主線,實踐團以商業洞察為視角,以腳步丈量發展,深入安徽合肥與江蘇南京,解碼不同地域、不同模式下的鄉村振興實踐。從產業驅動到國企引領,從科技賦能到校地共建,青年學子在實地觀察中淬煉專業素養,在深度訪談中錨定時代坐標,為自身專業學習注入了鮮活的實踐源泉,為投身國家建設明晰了行動方向。
實踐團首站抵達安徽省合肥市,這里的鄉村振興圖景正由內生性的產業活力與前瞻性的科技布局共同繪就。團隊先后走訪了蜀山區小廟鎮的馬崗村和菌旅小鎮,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充滿活力的發展模式。在馬崗村,團隊見證了一個昔日因村民進城務工而“閑置”的村落,如何通過“村委會+企業”的創新模式煥發新生。村委會以租賃形式統一收儲閑置農房,交由專業公司進行統一規劃和改造運營,成功發展出以餐飲、民宿文化為核心的近郊旅游產業。調研中,村干部介紹,這一模式的成功不僅依靠優越的區位和自然風光,更植根于扎實的產業項目。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并利用省級“和美鄉村”建設的配套資金,馬崗村不僅完善了道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更與企業合作建立了袖珍菇生產基地和生態蔬菜大棚。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更吸納了大量本地中老年人就業,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出路問題,為村民帶來了“租金+務工”的雙重收入。

實踐團還參觀了充滿現代氣息的菌旅小鎮。這里展示了另一條振興路徑:以科技研發為核心,打造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小鎮依托其在紅托竹蓀等珍稀菌種上的研發專利和知識產權優勢,構建了從菌種研發、菌包生產、智能種植到科普研學的完整閉環。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團隊參觀了智能化的種植大棚。通過集成的控制系統,可以對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素進行精準調控,實現了蘑菇生長的“無人化”管理。更讓成員們贊嘆的是其“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理念:稻草、玉米芯等農作物廢料成為菌包的基材,而使用過的菌渣則被加工成有機肥,重新滋養土地。這種“從田間來到田間去”的綠色模式,正是“生態優先”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小鎮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種出好蘑菇,更是要打造一個集生產、研發、旅游、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農業、投身農業。”

實踐的第二站,團隊來到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的高崗村。這里呈現的是一種“國企重資本投入+高校軟實力賦能”的獨特振興模式,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高崗村的整體運營由南京市高新區國資平臺下屬的三級子公司負責。國企的進駐,帶來了雄厚的資本和專業的管理團隊。他們通過租賃村民破舊的民房,進行高標準的統一改造,將整個村落打造成了集高端民宿、會議團建、文創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這種模式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環境,也通過支付租金,為村民提供了穩定且可觀的財產性收入。

調研中,團隊深刻感受到“校地共建”在高崗村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運營方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高校的師生們將這里作為課題調研、社會實踐和文創設計的基地。座談會上,企業負責人分享道:“南大學生設計的文創筆記本,第一個月就賣出了200本。高校的參與,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創意和流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們項目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這種合作實現了多方共贏:企業獲得了智力支持,高校獲得了實踐基地,學生在服務鄉村的過程中增長了才干。

實踐團的調研,讓成員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從合肥到南京,我們看到鄉村振興并非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無論是馬崗村菌旅小鎮的“科技引領”,還是高崗村的“國企+高校”模式,都為我們揭示了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無限可能。 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知識的遠行,更是一場思想的洗禮。它讓商科專業的我們認識到,商業的力量不僅在于創造利潤,更在于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步。未來的鄉村,需要懂技術、會管理、有情懷的青年人。我們將帶著此次實踐的收獲與思考,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以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為描繪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