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踐初心,西譯學子探尋精神密碼賦能鄉村振興**
這個夏天,西安翻譯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院“陽光筑夢團”奔赴秦嶺腹地的陜西省寶雞市鳳縣,開展以“追尋精神印記,觀察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先后走進紅光溝航天舊址、鳳縣革命紀念館、寶成鐵路精神教育基地、靈官峽以及東河橋村等多地,通過實地探訪、深度調研、影像記錄等方式,觸摸歷史脈搏,感悟奮斗精神,探尋振興之路。

圖為團隊在紅光溝航天舊址參觀學習。鄭晴如 供圖
走進歷史,感悟精神的磅礴力量在紅光溝航天舊址,隊員們看到的不僅是泛黃的設計圖紙和布滿銅綠的儀器,更讀懂了“白手起家造導彈”的民族倔強與“隱姓埋名終不悔”的赤誠奉獻。指尖觸碰“大國重器”的瞬間,仿佛與那段在一窮二白中托舉星辰的崢嶸歲月對話。在鳳縣革命紀念館,兩當兵變的決議文件、紅軍穿過的草鞋以及復原的指揮部場景,將隊員們帶回到那個理想照耀未來的烽火年代,深刻體悟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力量。

圖為團隊在寶成鐵路靈官峽段體驗調研。鄭晴如 供圖
追尋足跡,解碼奮斗的時代內涵實踐團循著寶成鐵路的脈絡,深入感悟“艱苦奮斗”的重量。在寶成精神教育基地,惠農車廂和學生專列訴說著鐵路為民的溫情。在險峻的靈官峽,峭壁上的鑿痕與鋼軌無聲講述著“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壯舉,隊員們重走建設者之路,掌心觸碰粗糲的巖石,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體驗館內,肩扛一筐砂石的真實重量,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一筐砂石一寸路”的艱辛,寶成精神從書本上的詞匯變為可觸可感的生動實踐。
傾聽民聲,觀察振興的生動樣本
實踐團注重與當地村民、干部、產業帶頭人的交流,廣泛收集鳳縣在災后重建、產業發展的鮮活案例。在東河橋村“青野·牧星人麓營地”,團隊成員與返鄉創業青年深入交談,了解他們如何借助短視頻平臺,將家鄉的星空與堅韌推介出去,帶動文旅復蘇。在花椒產業基地,隊員們采訪種植專家和椒農,記錄下“鳳椒1號”等新品種從培育到推廣,最終成為“致富金椒”的完整鏈條。這些來自基層最真實的聲音,為隊員們理解鄉村振興提供了最生動的素材。

圖為團隊調研鳳縣花椒產業。鄭晴如 供圖
轉化思考,讓實踐成果“亮”出來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注重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轉化為有價值的成果。他們希望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助力本土品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他們策劃制作“鳳縣精神尋跡”系列短視頻,用青年的視角和語態,講述紅色故事、鐵路傳奇和產業新事,讓厚重的歷史與鮮活的實踐在云端傳播,觸達更多同齡人。
感悟擔當,書寫青春的奮進之筆。
從航天精神、革命精神到寶成精神,再到鳳縣人民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出的創新與韌勁,一路走來,隊員們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思想淬煉。作為外語學子,大家更加堅定了“用語言傳遞中國故事”的信念,將把此行汲取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專業學習的動力,努力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陽光筑夢團”在鳳縣革命紀念館前合影。王宇陽 供圖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歷史的追尋,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西安翻譯學院的學子們用腳步丈量秦巴熱土,用心靈感悟精神偉力,用專業賦能鄉村發展,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傳播,讓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