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一般是通過分析一系列反映關鍵因素各方面的指標,并與經驗數據對比,對國際業務所面臨的國家風險做出估價。國家風險的指標包括三種:數量指標、比例指標、等級指標。
數量指標
數量指標反映一國的經濟情況,包括國民生產總值(或凈值)、國民收入、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經營收支等)、國際儲備、外債總額等,對不同的國家,數量指標的側重可能不同,通常對一國的關鍵部門(例如石油或其他礦產)的指標也要進行分析和預測。
比例指標
比例指標主要反映一國的對外清償能力,是分析國家風險的重要工具,包括以下5個方面比例。
(1)外債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該比率反映一國長期的外債負擔情況,一般的限度是20—25%,高于這個限度說明外債負擔過重。
(2)償債比例。該比例是一國外債本息償付額與該國當年出口收入之比,它衡量一國短期的外債償還能力,這個指標的限度是15—25%,超過這個限度,說明該國的償還能力有問題。
(3)應付未付外債總額與當年出口收入之比。該指標衡量一國長期資金的流動性,一般的限度為100%。高于這個限度說明該國的長期資金流動性差,因而風險也較高。
(4)國際儲備與應付未付外債總額之比。這一指標衡量一國國際儲備償付債務的能力,一般限度為20%,如果這項指標低于20%,說明該國國際儲備償還外債的能力不足。
(5)國際收支逆差與國際儲備之比。該指標反映以一國國際儲備彌補其國際收支逆差的能力,一般限度是150%,超過這一限度,說明風險較大。
等級指標
等級指標是對一國政治、社會因素的綜合分析。分析之后,對該國的政治與社會穩定程度作出估價,判斷該國的風險等級。
數量指標、比例指標和等級指標是對國家風險的關鍵因素的不同方面進行衡量。要通過對三類指標進行分析和綜合,通過對一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并通過進行國與國之間的橫向對比,才可能客觀地掌握該國的國家風險的等級和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