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業治療科,我見證了康復的"生活化"。一位腦卒中后偏癱的阿姨,從抗拒使用長柄取物器到能獨立梳頭,她顫抖的手在完成動作時綻放的笑容,讓我明白OT不僅是功能訓練,更是重拾生活掌控感的鑰匙。最觸動的是治療師改造牙刷柄的細節——將普通牙刷綁上泡沫管,就成了患者能握住的"專屬工具",這種低成本高智慧的適配,正是康復的溫度所在。
吞咽康復科顛覆了我的認知。第一次觀摩吞咽造影檢查時,看到患者在X光下反復嘗試吞咽造影劑,才懂得"吃飯"這個本能動作背后需要如此精密的代償機制。有位患者,經過幾個月訓練終于用上了說話瓣膜,當他嘶啞著說出"謝謝"時,家屬都紅了眼眶,我也默默濕了睫毛。我看見了康復的意義和價值。
兒童康復科則是充滿生命力的戰場。脊髓損傷的孩子把治療球扔到我身上時的爆發性情緒,被治療師用溫柔的話語逐步化解;腦癱寶寶在懸吊系統里像小海豹一樣扭動時,家長舉著手機記錄的樣子比獲獎還虔誠。在這里,每個玩具都是治療媒介,每次步行都是里程碑。
三段經歷像三棱鏡,讓我看見康復之光如何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光譜。之后我還會前往不同科室,再次展開不同的人生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