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 “紅脈溯源”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圓滿完成江西井岡山紅色教育培訓體系專項調研。這支由該校學子組成的實踐團隊,深入革命老區,圍繞紅色教育規范化發展路徑展開系統性調研,為全國紅色教育創新發展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作為學校暑期重點社會實踐項目,團隊出發前便通過文獻梳理、專家咨詢等方式夯實理論基礎。抵達井岡山后,成員們迅速投入工作,針對前期發現的學術資料空泛問題,精準錨定調研方向,通過實地訪談、數據采集、案例分析等方式,構建起 “理論 — 實踐 — 再理論” 的閉環研究框架。“老師反復強調‘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必須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記錄細節,才能真正觸摸到紅色教育的脈搏。” 團隊成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破解紅培管理規范化這一核心課題,團隊帶著前期梳理的 12 項關鍵問題清單,首站便奔赴井岡山服務中心及周邊核心區域。剛抵達服務中心,身著藍色實踐隊服的同學們就拿出筆記本和錄音筆,與早已等候的當地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展開了長達 3 小時的深度座談。交流中,成員們不滿足于基礎政策介紹,而是緊扣 “規范” 二字層層追問:從培訓機構的準入資質審核標準,到日常教學質量的動態監測流程;從課程內容的意識形態把關機制,到學員反饋的收集處理路徑,一個個具體問題接連拋出,現場氣氛既嚴肅又熱烈。
為驗證政策落地實效,團隊還提出查閱原始資料的請求。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同學們仔細核查了近三年的機構評審檔案:看到《井岡山紅色培訓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對培訓機構場地面積、師資資質、課程備案等 18 項硬性指標的明確規定;翻到年度整改臺賬里,記錄著某機構因課程同質化被要求限期優化、某基地因安全設施不達標暫停運營的具體案例;更注意到數據統計表中,近三年累計完成 23 家機構的評審驗收,其中 3 家因未達標被暫緩準入的精準數據。
在教材管理專區,68 套紅色教育教材整齊排列在共享庫中,涵蓋黨史理論、現場教學、體驗課程等六大類別。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教材實行 “動態更新” 機制,每季度由專家團評估修訂,過時內容及時剔除,新研究成果快速納入。團隊成員小王邊拍照記錄邊感慨:“連教材的編號規則、借閱登記都做得這么細致,難怪能保證教學內容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從嚴格的準入機制到常態化的日常監管,從標準化的課程設計到多維度的效果評估,井岡山已構建起一套環環相扣的管理體系。” 團隊負責人在總結時特別提到,“比如當地創新推行的‘季度教學創新案例申報’制度,要求培訓機構每 3 個月提交至少 1 個課程優化方案,管理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后推廣優秀案例,這種‘以評促改、以改提質’的動態監管模式,讓我們看到了規范化不是僵化約束,而是激活紅培活力的重要保障。”
據悉,團隊已收集錄音、照片、訪談記錄等一手素材逾 100 份。下一步,他們將整合調研成果,從制度建設、課程創新、技術賦能等維度提出具體建議,為推動紅色教育規范化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通訊員:楊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