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為深度洞察基層醫療體系運轉,聚焦醫保政策落地與人才引育實況,我們小隊四人抵達孝昌縣第二人民醫院,醫院建筑上“胸痛救治單元 卒中防治站”的標識彰顯其專科建設方向。我們在醫院前合影,記錄下調研起點的莊重與期待。隨后走進會議室,與醫院工作人員初次交流。

一、醫保政策:減負與流程的雙向推進

基層一級醫療機構醫保報銷展現“親民”力度:起步線200元、報銷比例85% ,相較二級及以上(10%-70%比例),用更高報銷“挽留”小病患者,助力“基層首診”。轉診手續雖為流程必要環節,但“一站式報銷”實現 門診統籌+低保+大病報銷串聯結算 ,尤其為低保、特困群體掃清報銷繁瑣障礙,讓政策溫度直抵需求端,從居民認可反饋看,醫保減負與便捷化改革初顯成效。
二、特殊群體服務:精準兜底的基層探索

針對老年、兒童及特困群體,基層醫療打出“組合拳”:老年慢性病患者有 家庭醫生“一人一檔”追蹤 ,上門隨訪保障健康管理;兒童就醫側重 便捷通道、兒科特色診療 (如簡化急診流程);特困、低保群體依托醫保政策疊加,從報銷到服務資源傾斜,構建“病有所醫、難有所助”的兜底網絡,讓醫療公平在基層具象化。
三、人才建設:引育用的現實挑戰與破局

基層醫療人才困境仍存:
1.患者信任度不足:部分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存疑,更傾向于直接前往上級醫院,導致分級診療“向上轉診易、向下分流難”。
2.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數量輕質量”:簽約率雖達標,但家庭醫生團隊人力不足(一人常負責數千居民),服務多停留在健康檔案建立、簡單咨詢等基礎層面,個性化健康管理、慢性病隨訪等深度服務難以落實,居民簽約獲得感不強。
3.上下聯動機制不暢:基層與上級醫院的轉診通道不夠通暢,如上級醫院專家下沉基層頻次低、遠程會診技術應用不普及,導致基層難以有效承接分流患者。
解決方法:
1.人才引進依賴縣人才辦“全國網招”,突破地域限制。
2.人才培養以 “招聘-上級培訓-資質提升” 為路徑,本院醫生“傳幫帶”補充人才梯隊。
3.“引才難、留才更難”的現實下,政策支持與待遇保障成為破局關鍵,唯打通轉診綠色通道:建立基層與上級醫院的電子轉診平臺,實現檢查結果互認、預約掛號優先,確保基層無法診治的患者快速轉診,上級醫院康復期患者順利下轉至基層,能有讓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能發展”動力,基層醫療根基方能筑牢。
三日調研,從醫院外觀到內部治理,我們觸摸到了基層醫院的脈搏:它是醫療體系的“神經末梢”,承載著民眾基礎診療需求,在人才建設中求突破、醫保服務中保民生、醫療質量上謀提升。每一次訪談的坦誠、每一處場景的觀察,都讓“基層醫療”從概念落地為鮮活的實踐場域,也讓我們明白,基層醫院發展需政策賦能、社會關注、自身奮進多方合力,而我們的調研,只是掀開基層醫療改革與發展宏大敘事的一角,未來仍需持續關注、深度參與,助力基層醫院在健康中國藍圖中寫下更堅實的注腳。(通訊員:劉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