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市8月10日電(通訊員 孟小龍)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而城鎮化質量亟待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發展面臨的機遇動力和問題挑戰并存。7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見微知著”實踐隊前往青島膠州市阜安街道市南社區進行走訪調研,研究當地新型城鎮化創新發展成果。
區域黨建統領,共建共治共享
8月10日上午,實踐隊員到達市南社區,受到工作人員的熱情招待,并與工作人員進行交談。交談伊始,實踐隊員就社區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關政策進行訪談,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膠州市阜安街道黨委以“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為目標,下設3個居民小區黨支部,以樓院和樓棟為單位設立9個黨小組,構建起“黨委建在社區、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院”的黨建格局。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型社區治理模式,每季度召開一次黨組織聯席會議,集體研究社區治理中的大事、難事、重點事,要讓黨建保障居民“身有所安”、實現居民“心有所屬”、塑造居民“認有所同”。對此,實踐隊員們表示市南社區黨建引領創新治理效果顯著。
圖為實踐隊員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訪談 中國青年網 劉航 供圖訪談結束,實踐隊員來到社區服務站工作中心,通過立體智慧大屏觀看了“我們這十年”微電影,通過市南社區的建筑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今昔對比,以社區視角反映了膠州市在新型城鎮化政策下的巨大轉變。影片中市南社區打造“微心愿”平臺引起實踐隊員的注意,據了解,市南社區積極推動“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使群眾訴求可以直接上傳“微心愿”平臺,居委會第一時間認領,并安排專人解決,真正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工作人員表示,截至目前,已收集“微心愿”500余條,解決居民疑難問題400余條。
不僅如此,市南社區黨委與時俱進,依托“阜安一家親”區域化黨建智慧平臺,利用互聯網+可視化音視頻通信的方式,實現社區事務管理和社區服務智能化、全覆蓋。
創建適老環境,教育惠及民生
深入社區,實踐隊員們對小區綠化以及周邊環境作出一致好評,并借此采訪到一位服務社區生態事業的環衛工人,就養老金、垃圾分類以及工作時長等問題進行了采訪。“我平常一般工作八個小時,沒有養老金,主要是在家坐著閑不住尋思出來找個活干。小區的人一般不亂丟垃圾,但可能有些農村人意識沒有那么強,不太重視社區環境。”老人樸素的回答正印證了“農民—市民”這一意識轉變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實踐隊員不僅進行養老保障研究,也進行社區教育資源供給的調研采訪。在社區健身廣場,實踐隊員們采訪到一位初二學生。“平常怎么上學,家里人接送還是自己走著騎車去?”“騎車。”“那騎車把車放在哪啊?”“學校外有停車點。”“咱們社區周圍學校多嗎?”“初中不多,小學比較多。”隊員們對群眾較為關心的學校入學條件進行采訪,了解到這名初中生為江蘇省戶籍人口搬遷至此地,跟隨家里人打工便從小在膠州長大。社區落實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和轉學政策,保障學齡前兒童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以及眾多普惠性政策保障當地教育事業發展。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當地學生 中國青年網 劉航 供圖
法律知識普及,文化底蘊濃厚
實踐當天,膠州市司法局正進行“法潤萬家 援惠民生”法律援助主題宣傳活動,在工作人員引領下,實踐隊員們來到普法宣講室,傾聽這一推動法律知識進萬家的普法宣傳。根據居民喜好和接受程度,宣講人員在課程安排上精心設計,選取“接地氣”的實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居民定制專屬課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掌握了法律援助的范圍、服務方式、申請條件及申請流程等“干貨”知識,反響熱烈。
《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厚植傳統文化底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縣城建設。離開普法宣講室后,實踐隊員們來到黨群服務中心,跟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義蘭學習,免費教授居民剪紙技藝,“剪紙是從6歲開始學的,從小經常給農村人家剪窗條。”高義蘭邊回憶自己的剪紙經歷及個人理解,邊向隊員們介紹剪紙的方法步驟,“很多人拿著紙過來剪,一剪就是一下午。”市南社區注重發揮黨員引領示范作用,讓具有獨特長處的人帶動社區居民自覺傳承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領悟高義蘭匠心獨運的剪紙技藝。

圖為實踐隊員學習高義蘭剪紙技藝 中國青年網 侯登登 供圖
通過本次實踐,隊員們踐行初心,了解學習當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方式,發現不足,為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