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東明7月26日電(通訊員 彭欣),來自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的“古建華章,禮序東方”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在東明縣——黃河入魯第一縣開展了對當地古村落古建筑的實踐探索。
東明縣隸屬于山東省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西部,地處黃淮平原。東明縣東連牡丹區、高新區,東南與曹縣搭界,南與河南省蘭考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河南省長垣市、濮陽縣相望。
自西漢東昏建縣算起,已經兩千多年。元朝末年,連年戰亂,加上山東河南等地黃河泛濫,洪災、旱災、蝗災接踵而來,導致東明縣地界上人口數量達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田地大片荒蕪,以至于明洪武初年縣治被廢。從洪武到永樂兩朝從人口大縣洪洞縣往山東、河南等地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山西大移民。山西大移民給東明縣注入了新的新的生機和活力,隨著移民潮所帶來的山西的民俗文化和東明當地原居民的民俗文化相互融合和演化,進而在這片熱土上形成現在的民風民俗。黃河入魯,給東明縣帶來福祉與繁榮,歷史上也給東明縣造成無盡的災難。明朝初年的黃泛更是造成東明縣人口銳減,以至于縣治被廢。從明洪武至永樂年間聲勢浩大的山西大移民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和民風習俗給這方熱土注入新的活力,進而演化成燦爛豐富又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口遷移的現象不斷出現。隨著鄉村振興策略的推進,東明縣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主要勞動力流失,留村人群多為老人和小孩。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將農村建設為更好的居住地。新村的建立使得東明縣的古村落古建筑逐漸消失,影響到古村落和古建筑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探究東明縣的村落建筑文化,成員計劃對東明縣的古村落古建筑文化進行調研。調查發現,東明縣由于經濟水平不發達、空氣污染較嚴重,建筑過高等原因,東明縣的古村落古建筑都保護效果不盡人意。為了探究東明縣古村落古建筑的風格種類、保護現狀及現下的宣傳手段等,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古建華章,禮序東方”社會實踐隊成員線下實地考察了東明縣民俗博物館及一些古村落,線上收集挖掘了更深的資料。

圖為東明縣文化中心,內有黃河民俗文化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欣 供圖
隨著鄉村振興策略的提出及黨和國家的對古村落古建筑保護的日漸重視,成員們把東明縣古村落古建筑文化作為調研對象。調研的題目為“關于黃河入魯第一縣——東明縣的古村落古建筑的實踐探索與成果”,目的是想通過東明縣的古村落古建筑文化,向外界展示東明縣的建筑文化和歷史,助力東明縣的振興發展。此次調研,東明縣文化中心內部黃河民俗文化展為調查重點。
東明縣位于黃河入魯第一縣,生活方式受黃河的影響頗深。在不同季節里,黃河岸邊有不同的生產生活場景,打水、牧牛、拉磨、推碾、燒窯、打夯、鳧水、拉車、拉纖、打鐵、捻船等。呈現出黃河岸邊居民生活的和諧自然。這對人們的風俗習慣、農耕文明也有很大影響。

圖為黃河居民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欣 供圖
古時候的村落建設,人們會自己燒磚制瓦,把粘土制成磚瓦是人類遠祖由穴居野處走向外界的重要一步,秦漢時期,磚已較多地用于建設,東明燒磚制瓦技藝一樣歷史悠久繁榮發達,它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青磚灰瓦建筑風貌,而不同種類的磚瓦片作用不同。

圖為燒磚制瓦工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欣 供圖
東明縣古村落中常出現很多木制品。古人對木材的利用可追溯到商周時期,魯班被尊為木作行當的祖師爺。加工木結構建筑承重構件的是大木作,加工不承重構件的是小木作,加工可移動木器的是細木作,木雕也是木作的單獨一個門類。

圖為古村落中的木制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欣 供圖
古村落古建筑的演化離不開滋養他的熱土,有些過去常見的生產生活畫面已漸行漸遠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通過古村落古建筑中的老物件老手藝等的實物展示,增強了成員們對東明縣古村落古建筑的記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的認知。

圖為實踐隊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彭欣 供圖
作者: 彭欣 來源:網絡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中國青年網濟寧7月27日電(通訊員 王夏雨)在這個炎炎夏日,來自曲阜師范大學的“古建華章,禮序東方”社會實踐隊踏上了前往濟寧市金鄉
中國青年網長春7月26日電(通訊員王昭婷)為了更好的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匯聚眾志眾力,更好的延續歷史文脈,20
中國青年網東明7月26日電(通訊員 彭欣),來自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的“古建華章,禮序東方”社會實踐隊的成員在東明縣——黃河
近日,為響應國家號召,踐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時代使命,推動中醫藥知識的傳播與發展,深入了解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情況
西柏坡精神淵源于井岡山精神和延安精神,誕生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關頭。
2024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一個充滿意義的節日。這一天不僅是對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表彰與銘記,更是中華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軍
2024年8月2日,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的“薪火紅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貴州小組,踏上了前往貴州省習水縣醒民鎮中心小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