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臺村本是傳統漁業生產村,海洋漁業資源曾是村民收入的“主心骨”。但隨著海洋漁業資源變化、傳統產業瓶頸顯現,單一“打魚為生”的模式難以為繼。村里也嘗試過旅游,但早期不成規模,用村委會的話說,“過去搞旅游,沒找對路子,一直沒做起來” 。游客需求升級,周邊鄉村旅游興起,讓張家臺村意識到:必須轉型,把“靠海吃海”從單純漁業,拓展到海洋旅游體驗。2023年,成為關鍵轉折點,村委會開始動員群眾發展民宿旅游,一場漁村轉型“攻堅戰”悄然打響。聊起民宿旅游的契機,村委會打開了話匣子:最初是村民嗅到游客對濱海特色住宿的需求,零星有改造自家房屋試水的想法,這是自發的“星星之火”。而村委會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迅速行動,2023年起主動謀劃,把民宿旅游納入鄉村發展規劃,逐級學習、對接資源。
但發展之路并非坦途。基礎設施短板,成了“絆腳石”。村里部分道路狹窄,旅游旺季堵車成常態;給排水、污水處理系統,面對集中民宿的用水、排污需求,偶爾“掉鏈子”,管網堵塞、供水不足的情況,讓民宿經營者頭疼。市場競爭也帶來壓力。周邊鄉村民宿項目增多,張家臺村民宿“同質化”問題凸顯。目前房型、服務“撞臉”情況普遍,讓游客選擇時“審美疲勞”,民宿只能靠“價格戰”搶客源,利潤被壓縮,長期發展動力不足。后續若不能打造特色,很容易陷入惡性競爭。
面對困境,村委會打出“組合拳”。政策優惠上,給改造民宿的村民發裝修補貼、品質獎勵,簡化審批流程,讓村民“少跑腿、快開業”。基建改善更是“實打實”:拓寬修整道路、增設停車位,緩解交通壓力;升級給排水管網、建污水處理設施,保障民宿用水排水;完善公共照明、濱海步道,給游客和民宿營造更好環境。
目前,張家臺村民宿經營呈現“分散 + 協同”模式。多數民宿由村民個體經營,依托自家房屋,走“小而靈活”路線。后續雖有打造主題房的規劃,但當下尚未成型,多是圍繞濱海特色做基礎布置。部分相鄰民宿嘗試“抱團”:共享客源信息、協調物資采購,甚至計劃推出“民宿聯盟”套餐,串聯多家特色體驗。不過,這種協同還在“初級階段”,尚未形成成熟體系,規模效應待挖掘。
在特色發展上,村委會正推動“非遺融入民宿服務”。漁家編織等非遺,是漁村文化“活化石”。目前,村委會計劃把非遺技藝體驗課,納入民宿服務培訓體系,后續讓游客住民宿時,能跟著傳承人學編織、做手工藝品。這不僅能豐富旅游體驗,還能傳承文化,給民宿貼上“獨特標簽”,只是相關課程還在籌備打磨階段,從師資協調到場地安排,都在逐步推進。
談及未來,村委會思路清晰。短期要補基建短板,完善濱海休閑配套,建更多公共觀景臺、漁家文化展示點,讓游客“住得好,玩得好”。同時,推動民宿“標準化 + 特色化”:規范衛生、安全等基礎服務,加快主題房打造、非遺課程落地等特色內容,跳出“同質化”困局。
張家臺村的轉型,是傳統漁村擁抱旅游新業態的縮影。在村委會與村民的努力下,民宿旅游從“試水”走向“深耕”,雖有坎坷,但方向清晰。這場轉型,不僅關乎民宿發展,更關乎漁村未來——讓海洋資源“活”起來,讓鄉村振興“實”起來,讓漁家文化“傳”下去。曲阜師范大學“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的探訪,記錄下這段探索,也期待張家臺村的民宿故事,能給更多鄉村轉型“打個樣”,在海岸線上續寫更多精彩。(通訊員 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