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館溯千年軌跡,古鳶藏歲月印記
踏入風箏博物館,泛黃的圖紙、磨損卻依舊堅韌的竹篾、色彩鮮亮的傳世風箏在展柜中靜靜陳列。在專業講解人員的引導下,實踐隊員順著展品鋪就的“時光軌跡”,揭開了楊家埠風箏跨越千年的發展面紗。
楊家埠風箏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楊氏始祖楊伯達從四川遷居濰坊后,以秫秸、葦草為骨,毛邊紙為面,扎制“草鳶”等早期風箏售賣謀生。因楊氏諳熟年畫技藝,年畫余料為風箏提供了顏料與紙張,使其兼具濃艷色彩與靈動氣質,廣受喜愛。
清乾隆年間,楊家埠風箏迎來重要轉折:從自家手作變成流通商品,還形成了“硬翅為主、長串蜈蚣為最”的獨特體系,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創下第一個鼎盛期。鴉片戰爭后行業遇冷,楊中時父子果斷引入年畫印刷工藝革新制作流程,降低成本保住了這門技藝。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傳承迎來春天,楊家埠風箏再度崛起,邁入第二個鼎盛期。

實踐隊員參觀博物館 孟若彤攝
濰坊風箏的文化分量早已“出圈”——它與“四大發明”一同被寫入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從春秋戰國時用于軍事的“木鳶”,到如今承載歡樂的民間娛樂載體,每一段變遷都藏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印記。而如今的濰坊風箏節,更成了全球風箏愛好者的盛會,讓這門古老技藝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實踐隊員參觀館內文物
匠人授四藝訣竅,指尖傳非遺溫度
走出史料展區,實踐隊員來到博物館內的非遺工坊。這里,幾位老匠人正專注地與竹篾 “對話”:一把篾刀起落,纖細的竹篾就被彎出完美弧度;一縷棉線纏繞,風箏骨架的輪廓漸漸清晰。“做風箏,‘扎糊繪放’四藝缺一不可,一步都急不得。”老匠人邊做邊說,話語里滿是對技藝的敬畏。
在匠人的耐心指導下,實踐隊員沉浸式體驗了風箏制作的全過程,每一步都藏著 “門道”。先是“扎骨”定魂,需挑選韌性十足的竹篾,按照“硬翅風箏”的經典造型用棉線仔細綁扎對稱骨架,匠人始終在旁叮囑“骨架是風箏的魂,歪一毫厘,上天就飛不穩”,還手把手糾正綁扎角度,確保骨架既牢固又輕便,經得起風力考驗。扎好骨架后便是“糊面”塑形,要將輕薄的宣紙輕輕覆蓋在骨架上,用特制漿糊均勻涂抹紙張邊緣,這一步最講究“輕、勻、牢”,既要讓宣紙牢牢粘在骨架上不脫落,又得避免漿糊過多導致紙張起皺,哪怕是細微的褶皺,都可能影響風箏升空時的受風效果,因此每一個動作都要格外輕柔細致。
糊面完成后,就到了賦予風箏靈魂的“繪畫”環節。實踐隊員選了“仙鶴童子”這一經典吉祥題材,效仿楊家埠年畫濃艷明快的風格,以大紅、明黃、翠綠等鮮亮色彩細細填充圖案,每一筆勾勒都格外用心,讓仙鶴的靈動、童子的活潑躍然紙上,也將“吉祥安康”的美好寓意悄悄藏進色彩里,讓這只風箏不止是件工藝品,更成了承載祝福的載體。最后,在老匠人的協助下,為風箏系上合適的引線,一同來到博物館外的開闊空地試放。當微風輕輕托起風箏,看著制作的風箏緩緩升空,在藍天白云間搖曳飛舞時,實踐隊員們真切感受到了傳統手作的獨特力量,也瞬間讀懂了老匠人們多年堅守這門技藝的初心與熱愛。

實踐隊員切身體驗風箏制作過程
網文述鳶藝魅力,Vlog引全網共鳴
實踐結束后,實踐隊員并沒讓這份“非遺熱情”降溫。她整理好博物館學到的知識,又補充了權威資料,寫下一篇科普文——從楊家埠風箏的起源故事,到“扎糊繪放”的每一個細節,再到“龍頭蜈蚣”的吉祥寓意、濰坊風箏節的熱鬧場面,內容詳實又生動,讓讀者一眼愛上這門技藝。
文章發布在微博、知乎、小紅書后,拾遺譜新實踐隊又精選實踐時的照片和視頻,剪了一條Vlog:鏡頭從展館里的古風箏模型切到工坊里匠人扎骨的特寫,再到自己試放風箏的笑臉,配上輕快的解說,讓網友仿佛“親自”逛了博物館、做了風箏。
網友們紛紛留言:“原來風箏不只是小時候的玩具,背后有這么多講究!”“看完我立馬想去濰坊,親手做一只濰坊風箏!”還有人說“非遺就該這么傳,既有趣又有意義”,一條條評論,成了非遺“破圈”的最好證明。
從展館里的歲月痕跡到工坊中的指尖傳承,從實踐隊員的探尋腳步到網絡平臺的千萬點贊,楊家埠風箏的古今交響仍在續寫。這門穿越六百年的技藝,既守著竹篾與紙張的質樸,也迎著互聯網與全球化的新風,在“拾遺”中扎根大地,在“譜新”中飛向云端,讓非遺的溫度始終與生活相擁,讓傳統的力量永遠向未來延伸。

參觀陳列風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