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戰場的小提琴聲,到校園講臺的藝術授課,藝術從來不是我生活的點綴,而是支撐我走過半個多世紀的精神支柱。”面對實踐團隊的提問,李晰老師緩緩道出藝術與人生的緊密聯結。作為曾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的文藝工作者,她不僅用音樂為戰士們帶去慰藉,更將這份對藝術的熱愛延續到教育事業中,讓紅色精神通過藝術課堂代代傳遞。
作為文東社區的“老住戶”,李晰老師對社區發展變化表示滿意:“現在社區的紅色宣傳做得很到位,連孩子們都能說出革命先烈的故事。更難得的是鄰里間互幫互助,是像趙瑩這樣的社區工作者貼心照顧老人,這樣的溫暖氛圍,正是紅色文化滋養的結果。”
對于新時代紅色基因的傳承,李晰老師有著清晰的定位:“紅色基因的核心是共產主義信仰,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更是勇于自我革新的擔當。年輕人傳承紅色基因,不能只停留在聽故事,要把‘嚴謹務實’刻在心里——就像我拉小提琴,錯一個音都不行,你們做學問、干事業,也得有這份較真的勁頭。”她特別叮囑渴望入黨的大學生:“先把身體鍛煉好,再把專業學扎實,少追求表面的光鮮,多沉淀內在的素養,才能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我的工作很瑣碎,每天要么在社區處理政策事務,要么去應急口檢查,要么走訪居民家中,尤其是要常去看望高齡老人,還要負責征兵、司法調解等工作。”談及基層工作,趙瑩的話語里滿是質樸。盡管事務繁雜,但每當居民遇到困難第一時間聯系他,他就覺得“所有辛苦都值了”——這份被信任的感覺,是他堅守工作崗位的最大動力。
去年救助車禍老人的經歷,至今仍讓趙瑩記憶猶新:“當時老人倒在地上,血流不止,周圍人都不敢上前。我心里也慌,但一想到自己是黨員,要是我不救,心里會過意不去。”他立刻拿出隨身帶的急救包,按照培訓所學為老人包扎止血,直到救護車趕來。這次經歷讓他對“為人民服務”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不是一句口號,是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是日常工作的盡心盡力,是讓居民覺得‘有困難找我’靠譜。”
在趙瑩看來,新時代紅色基因傳承,關鍵在“做”:“黨員要帶頭干實事,把‘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落到實處——幫老人修水管是傳承,調解矛盾促和諧是傳承,帶動大家獻愛心也是傳承。普通人只要在崗位上做好本職,在生活中樂于助人,就是在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