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一種源自民間、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造型藝術。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手工藝品。面塑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的標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2008年面塑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著民間藝術走進了藝術殿堂,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受到了來自國家的重視,再次煥發了磅礴生機。
抵達太原后,晉心塑源實踐隊的實踐正式開始,分為線下和線上的兩個小隊。線下實踐小隊在抵達太原后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附近開展了兩次街頭采訪,詢問當地人一些關于面塑的調研太原當地人對于山西面塑的了解。繁華太原街頭的行人都比較忙碌,讓小隊的街頭采訪收到挫折。天色漸晚,在線下小隊的努力下,隊員們街訪20余位居民,初步了解面塑的傳承現狀。
在太原,晉心塑源線下小隊陸續進行了線下對于面塑傳承人的專訪,在線下專訪了蔡雅婷老師、趙翠蓮老師等三位老師。趙翠蓮,太原市市級文化遺產仕女面塑傳承人,是太原市優秀的面塑老師。趙翠蓮老師的工作室擺滿了趙翠蓮老師的面塑作品和獎項,琳瑯滿目,品類繁多。在談話中,趙翠蓮老師提到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在疫情居家期間,偶然看到防疫人員守護人民的場景,內心深受感動,最后想到創作面塑作品表現防疫人員的事跡。隊員們從中意識到面塑作品需要與時俱進,與時代結合,經過不同時代記錄不同的事情,成為一種記錄生活的載體,正如趙翠蓮老師制作的防疫人員和冰墩墩等等,這種作品能夠更加獲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經過對三位傳承人老師的采訪,隊員們對面塑的認識逐漸深入,不僅現場觀摩了幾位老師制作面塑的過程,還在老師的帶領下動手體驗到了制作面塑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通過興趣創造了許多作品,也在不斷和其他老師學習。”趙翠蓮老師說,這是面塑最吸引趙翠蓮老師的地方。面對當下年輕人對于面塑不愿了解的傳承困境,趙老師也希望年輕人能夠多體驗、多感受、多學習面塑文化,讓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播。
一個星期的太原之旅結束后,隊員們繼續在線上對其他面塑傳承人進行采訪,采訪了面塑名家郝利鋼老師、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萬榮面塑代表傳承人趙銳老師等等。在兩周的實踐中,晉心塑源實踐隊不僅親自訪問面塑的傳承人,還積極推動面塑技藝的科普與宣傳。實踐隊通過與支教隊伍合作在線上普及面塑知識,傳播不一樣的非遺文化。線下與太原市多依格美術工作室合作,讓太原的孩子們切身體驗面塑的魅力。
面塑制作人郝利剛老師告訴隊員們:“一些高學歷的大學生能夠帶給面塑新的元素、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非常歡迎年輕人加入傳承面塑的隊伍”。青年大學生擁有更加開放的思維和先進的售賣方式,能夠對非物質文化產品進行全新的呈現、時尚的解讀,讓“老物件”有新活力,讓傳統技藝、傳統習俗、傳統演藝和現代審美習慣結合在一起,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隊伍中來。這也是晉心塑源實踐隊的追求和使命,深入感受山西面塑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學風嚴謹,崇尚實踐”是北京科技大學的優良傳統,這群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青年學生們,正踐行著這句話,用青年的熱情與熱愛,助力山西面塑文化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