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農廢分類利用,共創美好生態家園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來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農村作為環保事業的重要一環,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2022年7月29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變廢為寶”實踐團隊前往日照的農村開展農業環保調研及宣傳活動,讓“環保農業”的觀念深入人心。積極參與農廢分類,創建優美農村環境
曲阜師范大學“變廢為寶”社會實踐隊于7月21日來到日照附近的幾個農村現場調查農業垃圾利用情況,據了解,任家臺村的土壤里有許多麥子根莖,村民們只是簡單地將秸稈堆放在田間田壟上。社會實踐調查小組成員通過網上查閱資料了解到,秸稈粉碎直接還田,利用高溫發酵原理還田和秸稈養畜過腹還田,都是秸稈還田的好方法,但由于農村各方面條件受限,上述方法還不能很好的實施,在為村民們講解了相關知識后,他們表示,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國家會有更加明確的倡議,秸稈還田的一系列措施將會成為完整體系,在廢物再次利用的同時又保護環境,將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和整潔。
居委會深入調研, 舉手之勞資源有續
為更好了解村民對農廢處理的了解程度,我們走進鄉村居委會展開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圍繞著有關農廢的基本分類、以及對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并從中獲得數據。調研過程中,我們剛好遇到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大媽,在隊員們的詢問:“您對當前的農廢利用工作有何見解?”大媽回答道:“平時干完農活,已經非常累了,真的沒有太多精力去去進行農業廢物的清理分類,更別說利用了。”又說到:“其實大家都明白這么做的好處,雖然比較麻煩,但也能接受,但社區一直對這塊不夠重視,沒人帶好頭,大家也都不了了之。”在當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加強農戶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引導農戶參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解決農業廢棄物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也是決策者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要考慮的關鍵因素。
固廢利用好處多多,變廢為寶人人受益
通過對任家臺的實地走訪,社會實踐小組了解到,該地居民的主要固體廢物包含:漁網、農作物秸稈、枯枝落葉、木屑、動物尸體、大量家禽家畜糞便、以及農業用資材料廢棄物。隨著我國一系列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農業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資源的開采力度不斷加大,導致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出來,嚴重威脅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據了解,我國當前農村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堆肥、焚燒和填埋三種,任家臺的農業固體垃圾相關處理也不例外,村民們對這種問題已經見怪不怪。因此,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農村人民生活環境質量,亟待解決的就是農村的固體垃圾處理問題。
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明白了真正實現鄉村綠色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農業生態建設的路途不會一帆風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就,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