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秸稈調研,助力“變廢為寶”
七月來臨又是一年盛夏季,小麥瘋長,為加快推進地方建立綠色發展模式,積極推進農業有機廢棄物回收利用,以“變廢為寶”為主題,將秸稈化腐朽為神奇為目的,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變廢為寶”社會實踐隊結合國家污水處理和秸稈回收的相關政策,于7月23日赴山東日照吳家臺和任家臺村等地,進行實地走訪調研秸稈變“寶”助力廢物回收利用等。實地調查秸稈廢物利用情況
7月23日社會實踐隊到達調研地點后,與當地村民進行詢問,現場交流學習,村民們向隊員們詳細說明了作物收割后的秸稈利用走向與回收流程。實踐隊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主流處理秸稈的方法仍然是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沼氣和秸稈發電等傳統利用方式,對于秸稈“變廢為寶”等新型環保為主題的回收利用仍舊不夠普及。
與村委負責人深入交流,討論秸稈利用發展路線
結合紹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精神,吳家臺村村委負責人向實踐隊員們介紹,吳家臺村一直在探索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種途徑來促進其多元化綜合利用。隨后實踐隊又向田間村民進行訪問,發現由于吳家臺、任家臺村濱海,村民及周邊的土地主要被開發利用為沿海景區,并無真正的企業開發秸稈回收業務。在近年來大力推行綠色環保的大環境下,村民雖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但礙于周邊并無秸稈回收有關工廠企業 ,他們所能做的也只有把秸稈回收用于牲畜的喂養。
調查土地狀況,探討工業化回收入企業的可行性
由于土地臨海,雖然吳家臺和任家臺村都有良好的土地的氣候條件,但周邊的大部分企業主要致力于開發臨海旅游景區,村民的土地大部分也都被征購用于旅游開發,剩下的部分土地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地形不夠平坦寬闊機械化收割不現實,還有一部分是村民沒有渠道可以聯系到相關企業,這對于秸稈變“寶”的推進有很大阻礙。
調研結束后,實踐隊員對調研結果分析發現,目前吳家臺、任家臺村秸稈綜合利用途徑主要包括部分秸稈還田、秸稈生物質燃料、秸稈飼料化、秸稈肥料化,秸稈利用情況較比去年有較大提升,對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有重要意義。同時秸稈綜合利用受到土地條件、成本、氣候、地理位置、政府支持、農民觀念、技術、產業鏈等因素影響,需因地制宜、分情況討論。
社會實踐不應該只限于書本上的學習,不能僅在網絡上看著前輩先鋒為了建設美麗中國、助力綠色環保而努力,更應該切身實地的用行動去為環境建設付出自己的努力。“青年興,則國家興。”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大學生更應該秉承著奮斗、求實、求真、探索的精神將實踐與知識結合,為早日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