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旦期間,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同尋常,“遺”心“遺”意實踐隊前往高苑大席傳承人——楊長河師傅所在的福源美食城,深入探訪并參觀了高苑大席的盛況,深入了解了高苑大席的發展和傳承狀況,親身品嘗了高苑大席的美味。
在高青農村,新人結婚、老人祝壽或是孩子滿月等,都要在自己家中或是家宴中心“大擺宴席”,與朋友和家人一起熱鬧熱鬧,而宴席一般都會請“土廚師”掌勺。“土廚師”這一老行當也伴隨著高青縣高城鎮的風俗民風而一代代相傳。高苑,西漢時立縣,隸屬千乘郡;今高青縣高城鎮所在地。高城不僅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著古老燦爛的文明,還有一些世代口手相傳的手藝、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民間廣為流傳,“高苑大席”便是其中之一。與高城相鄰的博興、桓臺、舊鎮等地至今仍流傳著“高苑大席”的待客風俗。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所在的高苑縣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一些世代口手相傳的手藝、飲食文化至今仍流傳于民間,“高苑大席”位列其中。糖醋鯉魚這道菜為高苑大席中具有代表性的菜品。高苑大席,起于官府衙齋,傳于鄉紳貴族,興于民間鄉野。糖醋鯉魚、四喜丸子、汆丸子、千張肉、溜肉片等是人們愛做愛吃的老味道,也是考驗高苑廚師烹飪技術的名吃大菜。





飯后,我也拜訪到了楊長河師傅,楊師傅介紹說,在農村吃席有個特點,無論開多少宴席,廚師都是即時烹調,雖然速度稍微慢了點,可上來的都是熱騰騰的菜,而且上菜的順序、時機也各有講究。現在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菜的檔次也越來越高,楊師傅也在積極努力回饋社會,讓更多的人品嘗到高苑大席。在傳承上,楊師傅表示,高苑大席已有100多年歷史,身為第五代傳承人一定會將這份文化血脈好好傳承下去,留住這份獨特的味道。同時楊師傅也堅信隨著智能手機、短視頻等數字化手段的流行,一定會幫助“高苑大席”芳名永流傳,文化血脈薪火相傳。
2012年,一部美食紀錄片火遍全球,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國》。仔細看看,其實片中許多美食烹飪技法都是國家級的“非遺”——上海本幫菜、北京烤鴨、內蒙古奶制品、淮安豆腐、云南火腿、蘇州白案點心、西安羊肉泡饃、開封第一樓灌湯包、桂發祥十八街麻花、五芳齋粽子、南翔小籠……
《舌尖上的中國》的爆火,也為當下鄉村非遺的發展提供了借鑒,通過網絡,數字化來發展鄉村非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前沿的數字科技和傳統的非遺文化在今天相遇攜手,在非遺數字化檔案建設,網絡平臺互動展播和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都開拓出新的疆域。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的興起為非遺的現代傳播開辟了新的舞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62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16億,這龐大的統計數字中蘊含著巨大的傳播潛力。利用一段幾分鐘的短視頻,把天南海北的傳統文化送到大眾面前,呈現非遺的獨特風采和生存狀態,這種符合現代人視聽習慣的傳播方式,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特別是年輕人對非遺的關注。我也堅信,講好非遺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非遺數字化大有可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人“記得住的鄉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們相信,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能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讓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永遠記得“回家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