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其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對維持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條黃河,滋養著沿岸的人們。這一條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共同滋養著華夏兒女的成長。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流經了10多個省區市,沿途灌溉著沿岸數十百萬人口,創造了中華文明。她哺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華夏文明、滋養著世世代代炎黃子孫。
隨著黃河流域人口的增加和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黃河承載的壓力日益增大。以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下游持續斷流時間越來越長為標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呈現出整體惡化的趨勢。近年來,黃河源區、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區域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治溝骨干工程等措施,保護了林草植被,減輕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1998年12月正式實施的黃河水資源統一管理調度使黃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一定的流量,河道濕地得到了一定修復。小浪底工程、調水調沙、小北干流放淤等措施,減輕了河道淤積,調節了水沙關系,促進了河道生態修復。雖然近年來得益于國家的重視和黃河管理部門采取的一些列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促使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效,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面對流域整體缺水形勢和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需求應將節水優先作為流域水土資源綜合治理的最基本原則。流域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需從全局和長遠出發,考慮不同區段的水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合理制定水管理政策。如源流區借助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契機,將區內牧民進行異地搬遷安置,降低三江源區的畜牧業生產功能,僅保留少量的畜牧業以維護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畜牧業景觀,使該區域的生態植被盡快恢復,發揮高原水塔的生態功能;上游灌區進一步大力推行節水農業,考慮水、沙、鹽的變化規律,采取跨季節和年際的綜合調控,生長季采取工程和農藝的節水技術大力節水,非生長季,充分發揮好秋灌的生態作用,進行灌區洗鹽,以維持灌區水鹽平衡和可持續的生產力。
實施生態補償,確保和諧發展政府要切實采取措施。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規范的生態補償體系,讓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者向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提供因保護生態環境所造成損失的補償,還包括由生態環境破壞者向生態環境破壞受害者的賠償。
河流生態系統,實質上就是以河流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為目標的健康河流生命系統。歷史表明,許多燦爛的文明都是依河而興。以河流為依托的生態系統一旦發生危機,文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塔里木河流域的羅布泊、樓蘭古城的歷史悲劇,無定河邊統萬城的悄然消失等實例證明:河興則萬事興,河亡則萬物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