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們以各種民俗儀式為基石,承載了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生活的種種美好祝福和期盼。元宵節作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更加特殊的含義。2023年2月5日,寒假實踐隊員在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展開社會實踐,探尋元宵佳節的文化韻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隊員了解到,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后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 “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成為春節后人們再度團圓慶祝的節日。當日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取其“圓”字,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隊員魏振軒在元宵佳節,實地走訪,通過親手煮元宵,編花繩等活動,親身體會元宵節帶給人民的寓意與幸福。通過訪問家里老人節日相關的傳統習俗,并親身參與和體驗,隊員深刻領會到了民俗節日的獨特魅力,不禁對中國傳統文化之多彩表示由衷的贊嘆。
本次實踐活動以元宵節為切入點,通過多樣的活動感受到了當地熱情淳樸的風土人情,實踐隊員不僅學習到了節日的起源和風俗,而且對傳統節日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以此提升民族文化創造的內驅力,就是我們這代人維系中國文化生態健康發展的前行路徑。
撰稿人:魏振軒
202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