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政策,推動科研創新結碩果
要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推動“雙碳”目標的進行,必須要先明確當前面臨的發展問題。“近年來,‘沿黃碳尋’團隊圍繞黃河流域,系統地開展了多維度的學術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碳排放與碳減排、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能源安全評估、能源安全預警等領域。團隊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黃河流域發展現狀進行了細致的衡量,并基于深入分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提升路徑和政策建議。”指導教師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袁學良教授說。研究產出成果豐厚,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培養了兩名本科生、兩名碩士及一名博士。“我們團隊共發表SCI論文6篇,其中黃河流域碳排放核算研究成果入選學科被引次數前0.1%的ESI熱點論文,被省級政策性文件《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采納應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專門出具應用證明,成果主體內容被《聯合日報》(山東省政協機關報)轉載。”博士研究生盛雪柔自豪地說。此外,以黃河發展為主題所產出的畢業論文也獲得多項榮譽,包括一篇山東省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兩篇山東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論文。
在圍繞黃河發展的科研成果積累過程中,團隊成員科研水平持續提升,在深化對黃河的認識和探索的過程中,成員們對于社會發展、民族復興的責任感也越發強烈。為黃河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守護黃河生態環境,提高沿黃九省經濟發展水平,推進能源改革與提升能源安全,是團隊成員一致努力的方向。
參觀走訪,探尋新質生產力之源
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調研團于2024年7月啟程抵達東營。“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稟賦,成為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縮影。此次調研,我們親眼見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動案例,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專業所學助力‘雙碳’戰略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團隊成員張丹彤說。
在東營市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成員們見證了“云帆”行業級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功能。負責講解的工作人員介紹道,“該平臺重點圍繞石油裝備、新材料等特色產業,打造了集研發、生產、管理、供應、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工業APP生態集群”。調研團深入調研了解了海克斯康東營賦智中心,該中心不僅推動了東營周邊能源行業、精密制造及產學研領域的快速發展,還為東營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心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卓越成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有許多與研究課題相關的部分,更加堅定了我們要努力提升專業素養的決心。”成員陳樂平說。
成員侯志楠感嘆道,“華泰化工集團作為東營市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其技術創新和綠色環保的理念令人贊嘆不已”。該集團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產品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為東營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的崛起,讓成員戴舒琪看到了新能源產業的美好前景。她說道,“這里已成功落地中國海裝、金雷股份等優質項目,頭部企業集聚成勢,帶動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的落地,這為東營市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的綠色低碳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在悅來湖數字經濟產業園內,一系列先進的科研成果讓成員們看到了黃河流域數字經濟發展的磅礴生機與巨大活力。
座談交流,共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實地參觀學習后,調研團一行來到了東營市悅來湖數字經濟產業園。產業園招商部部長馬文生熱情地介紹道,“這里是東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生動縮影,是全市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人才創新創業的主要載體”。在詳細的講解中,團隊成員了解了園區的運營情況、架構及發展規劃,了解到了園區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電子信息制造業、新興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的豐碩成果。
座談交流環節,雙方圍繞戰略新興專業建設情況、黃河流域區域合作、開發區新質生產力、人才引進政策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產業園副總經理李西廠談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數字經濟,而數字化改造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在提到能源管理和減排措施時,李西廠表示,“園區的能耗量在逐步的減小,現階段大力發展垃圾發電、風電,并且對電廠進行了改造、淘汰掉小電廠,并建設相應的互聯網平臺調控重要企業”。成員聶雅涵說道,“通過此次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服務國家發展的決心”。座談雙方表示,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把握雙碳戰略下的各項機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生態調研,守護黃河綠色發展底色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黃河與渤海的交匯點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也是實地調研的重要地點之一。團隊成員通過考察保護區內的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及黃河入海口等地,開展生態實地調研活動。
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員們看到了廣袤的濕地、豐富的生物種類以及獨特的生態系統。該保護區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不僅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還為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地。在黃河入海口,成員們與同樣來此參觀的一位山大校友進行了親切的交談,為這次東營之行增添了別樣的色彩。這位校友感嘆道,“這里相比較我從前來的時候,發生了很大變化,自然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希望你們能傳承山大人的精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為黃河的發展做出貢獻”。
“站在黃河入海口,望著滾滾東流的黃河水匯入浩瀚的渤海,心中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態保護的責任感。”成員于曉涵說。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生態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續發展。成員盛雪柔說道,“加快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更是每一位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
展望未來,共繪黃河流域宏偉藍圖
通過科研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沿黃碳尋”碩博服務團的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平常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只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回顧探索歷程,成員陳樂平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關注國家大事、關心民族命運、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只有這樣,從實踐中找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繪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黃河流域產業發展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展望未來,“沿黃碳尋”碩博服務團將以此次原有的實踐活動為契機,繼續分散在寧夏、陜西、山西等黃河流域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問卷調研,提高個人科研理論水平,深化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和探索。他們表示,將積極關注國家政策導向和區域發展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素養,為黃河流域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等方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歷史賦予使命,時代要求擔當。調研實踐活動不僅讓山東大學“沿黃碳尋”碩博服務團的成員們收獲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提升自身素質,練就過硬本領,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讓青春在黃河流域這片熱土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