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紀念館:歷史注腳處的情感共鳴
實踐小隊的首站定格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踏入館內,莊嚴肅穆的氛圍瞬間將隊員們帶回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紀念館通過海量歷史照片、珍貴革命文物與詳實文字記載,全方位、多角度地鋪展開新四軍與沙家浜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壯闊歷程。展廳內,一幅十米長的巨幅油畫牢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畫作生動還原了1939年新四軍老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東進抗日,與沙家浜人民在陽澄湖畔并肩作戰的宏大場景:新四軍戰士眼神堅毅、荷槍待發,隨時準備與敵人殊死搏斗;當地群眾或運送物資、或協助掩護,軍民團結一心的畫面令人熱淚盈眶。隊員朱素雅在畫前久久佇立,感慨道:“課本里‘軍民魚水情’曾是抽象概念,但畫中老鄉眼神里的堅定,讓我突然讀懂這種情感早已刻進骨子里。”
文物展區同樣震撼人心。一件疊放整齊的新四軍軍服引發了小隊的熱烈討論。這件藏青色軍服的肘部、肩部布滿補丁,粗麻布與細棉布交錯拼接,其中一塊巴掌大的碎花布格外醒目。講解員手持展柜旁的老照片,講述起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1941年冬,當地婦女連夜收集布料,三天內縫補200多件軍服,這塊碎花布正是村民王桂英剪下女兒嫁妝布料縫制的。”這一刻,隊員們仿佛能觸摸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與力量。
二、蘆葦蕩劇場:實景演出中的歷史沉浸
中午11時,實踐小隊來到蘆葦蕩劇場,觀看大型實景演出《烽火蘆蕩》。這座可容納20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觀眾們屏息凝神,期待著這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隨著“轟”的一聲炮響,演出正式拉開帷幕。茂密蘆葦叢中突然硝煙升騰,新四軍戰士乘坐木船從水道疾馳而出,與“日軍”在水面展開激烈激戰。演員們在泥濘中翻滾、在蘆葦蕩中穿梭,槍炮聲與吶喊聲交織回蕩,瞬間將觀眾拉回戰火紛飛的年代。劇場工作人員向實踐小隊介紹:“這場演出以150多畝天然蘆葦蕩為舞臺,僅水上道具就有32艘木船。為精準還原歷史,我們走訪了12位健在老戰士,就連蘆葦密度都是按1941年的航拍圖復刻的。”
三、傳承創新:讓紅色歷史在當代鮮活綻放
在與景區工作人員的交流中,沙家浜風景區研教宣策部陳經倫介紹了近年來的傳承創新舉措:“我們不僅要‘講好紅色故事’,更要‘活化歷史記憶’。”據他介紹,景區已精心設計“蘆葦蕩研學路線”,設置“包扎傷員”“劃槳突圍”等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在參與中深度感受革命精神。僅去年,景區就接待青少年研學團隊超5萬人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實踐小隊隊長徐嘉鈺表示:“這次實踐徹底打破了我對紅色教育的刻板印象。歷史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細節的鮮活故事。”四、隊員心聲:紅色印記在心中深深烙印
夕陽西下時,實踐小隊在沙家浜紀念碑前合影留念。隊員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讓他們對紅色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正如隊員王詩婷所說:“以前覺得‘傳承革命精神’是宏大命題,現在明白,記住每塊補丁的溫度、每道刻痕的重量,就是最好的傳承。”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隊員們不僅重溫了革命歷史,更在心靈深處播下紅色種子。他們深知,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有責任更有義務將這份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讓它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這次沙家浜之行,早已超越簡單的參觀范疇,成為一場深刻的紅色教育洗禮與精神淬煉。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