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星火興鄉” 實踐團的邳州籍學子,利用暑期返回故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以紅色研學與鄉村調研為主要內容,讓學子們在探尋家鄉歷史印記的過程中,深切感受鄉村振興的活力,收獲了寶貴的成長體驗。
實踐期間,學子們首先走進邳州市博物館。館內,一封泛黃且邊角發脆的書信吸引了團隊成員張研研的目光,書信上的鋼筆字跡依舊清晰有力。“從這墨跡中能感受到書寫時的急切,仿佛在向我們訴說邳州當年的拼搏歲月。” 張研研感慨道。不遠處,一把銹跡斑斑的步槍靜靜陳列,槍托上的磨痕印證著戴蔚俠、徐林俠等先烈的戰斗歷程。隨后,在侯德明藝術展上,一幅創作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邳州老街畫作讓學子們駐足良久,畫中挑著擔子的貨郎形象,與不少成員祖母講述的故事相契合,讓大家深刻體會到紅色基因已融入血脈。

在王杰烈士紀念館的展室內,一頂磨出毛邊的軍帽前,團隊負責人白雪蓮佇立許久。她對同伴說:“觀察帽檐的折痕,推測是經常低頭思索留下的。先烈們用生命構建的精神框架,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去支撐,不能使其落空。” 這樣的感悟,讓同行的學子們對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離開紅色場館后,學子們來到議堂鎮議堂村。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坤的帶領下,大家走進老人食堂,團隊成員張山龍看到墻上的價目表,了解到 3 元就能享用一葷一素的熱乎飯菜。食堂內,村民張大爺的一句 “這里的飯菜比家里做的熱乎”,讓學子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溫暖。窗外,新栽的垂柳、新修的水泥路以及村民王嬸晾曬花生時 “這房子比城里的單元樓住著舒適” 的話語,都展現著鄉村的新面貌。
在 “議堂之窗” 紅色議事堂內,團隊成員們駐足凝視著陳列的老物件,其中一輛手推車承載著歲月痕跡。團隊成員張研研感慨道,這些見證歷史的老物件與眼前鄉村的嶄新風貌相互呼應,深刻詮釋著鄉村在傳承歷史中不斷發展的進程。

在農產品展示館,楊澤凡拿起一個柳編小籃,撫摸著細密的紋路說:“這項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手藝,如今與研學旅游相結合,成為了帶動發展的‘金疙瘩’。” 村頭田地里,水稻抽穗、柳枝搖曳,李書記介紹的土地整合與輪種模式,讓學子們看到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活力。
此外,學子們還在村活動室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展示航天模型,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和天真的提問,讓大家感受到了傳承的力量。離村時,周丹宇筆記本里夾著的一片柳葉,承載著他的感悟:“柳葉的紋路如同代碼,我們所學的知識或許能為家鄉傳統手藝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團隊成員張山龍說:"這次暑期實踐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家鄉的紅色故事,親眼看到村里的新變化,現在特別想用學到的知識幫家鄉變得更好。此次暑期實踐,邳州學子們不僅重溫了家鄉的紅色歷史,更見證了鄉村振興的成果,為他們未來用所學知識服務家鄉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