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尋知破迷障,傳藍播綠筑共識
在全球海洋經濟蓬勃發展與糧食安全戰略轉型的雙重背景下,藍色食物作為海洋生態系統饋贈的優質資源,既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維系海洋生態平衡的關鍵紐帶。然而,公眾對藍色食物的認知尚停留在傳統漁業產品層面,對其多元營養價值、生態養殖模式及可持續發展意義缺乏系統性認知。為填補這一知識缺口,曲阜師范大學“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以濱海廣場調研為起點,以社區科普宣講為陣地,開啟了一場藍色食物知識傳播之旅。踏浪問需:濱海調研洞察認知圖景
2025年8月2日實踐隊員來到“芝罘灣”廣場與市民展開交流。在與市民的交談中,實踐隊員發現人們對藍色食物的認知誤區普遍存在,便以 “拉家常” 的方式展開介紹:當退休教師張阿姨等多數人將 “藍色食物” 簡單等同于海魚等魚類,對貝類、藻類等知之甚少,連經營海鮮攤位二十余年的攤主都不清楚海帶、紫菜屬藍色食物時,隊員們詳細介紹了藍色食物涵蓋魚類、貝類、藻類等豐富品類;談及營養價值,面對市民認知多停留在 “吃魚補腦” 等經驗層面,且普遍不了解海帶、牡蠣等具體營養成分的情況,隊員們科普了這些食材的具體營養;針對帶孫子玩耍的王奶奶等許多市民因不了解現代漁業技術,將傳統養殖中的個別問題泛化,擔憂養殖海鮮不如野生干凈的狀況,結合海鮮市場工作的林先生提到的 “現在生態養殖技術已很成熟”,隊員們介紹了現代海洋生態養殖技術,糾正對生態養殖的誤解。
在生態保護意識層面,盡管多數人認可海洋保護的重要性,卻未能將其與日常飲食選擇建立關聯。健身愛好者陳先生感慨:“海洋污染確實嚴重,但咱普通人能做什么呢?”這種認知斷層在交流中尤為突出。市民們關注海洋生態,卻不了解可持續漁業、環保標識等具體行動路徑。這些碎片化的交流,如同拼圖般逐漸勾勒出公眾認知的全貌。實踐隊員發現,藍色食物的科普不僅需要知識普及,更要破除偏見、建立信任,科普工作必須將科學認知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公眾最關切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遞。
傳薪播火:入戶宣講點亮知識燈塔
2025年8月3日實踐隊來到“楚墨”社區,進行藍色食物科普, 將專業的海洋知識與健康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讓科普服務更具溫度與針對性。
實踐隊的入戶宣講以精心制作的手繪動畫短片開篇,畫面從遠古海洋生物演化逐步過渡到現代漁業發展,清晰呈現藍色食物歷史脈絡,為居民直觀揭開其神秘面紗。隨后,隊員們手持海帶、牡蠣等實物標本,結合居民日常飲食場景講解:介紹海帶作為天然補碘食材的優勢及膳食纖維對腸道健康的作用,說明牡蠣中鋅元素增強免疫力的價值。為助居民理解,隊員們還將復雜營養學概念轉化為生活常識,如把不飽和脂肪酸比作 “血管清道夫”,讓晦澀知識變得生動易懂,方便居民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輕松吸收。
針對市民對生態養殖的普遍疑慮,實踐隊提前準備實拍視頻,入戶時結合畫面細致講解現代生態養殖模式,視頻中清澈的循環水系統、整齊的貝藻養殖架和生機盎然的海洋牧場直觀呈現,隊員同步介紹其在減少野生資源依賴、促進海洋生態良性循環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隊員們攜帶生態養殖與傳統養殖的對比圖示展開講解,通過視覺對比讓居民清晰了解兩者在環保性與可持續性上的差異,有效化解擔憂。互動環節,“藍色食物猜猜猜” 游戲在各戶熱鬧開展,居民通過觀察、觸摸、輕嗅辨認海膽、海螺等海產品,在輕松氛圍中加深對藍色食物的認知。活動結束時,不少居民仍圍繞隊員翻閱資料、咨詢知識,這場沉浸式入戶科普不僅讓藍色食物知識深入家庭,更在居民心中播下海洋保護的種子。
行遠思深:長效賦能共筑蔚藍未來
經過此次活動,耕海牧漁社會實踐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調研,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公眾對藍色食物的認知現狀,為后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依據;在宣講過程中,有效提升了居民對藍色食物的科學認知,傳播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未來,實踐隊還將持續聚焦藍色食物產業發展與海洋生態保護動態,以實際行動為推動藍色食物可持續發展、守護海洋生態貢獻更多青春力量。(通訊員 王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