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彩繪夢 | 姑蘇漆扇傳文脈,云嶺扎染潤童心
(通訊員 馮夢希)在云南澄江右所中心小學的夏日校園里,小紅柚實踐團的“柚彩繪夢”暑期公益夏令營正熱鬧開展!作為來自蘇州大學的實踐團,成員們帶來了蘇州漆扇非遺,并邂逅云南當地白族扎染技藝,一場跨越千里、聯結南北文化的傳統技藝交流盛宴,正以童真創意為橋梁,悄然點亮孩子們的暑期時光!
蘇式雅韻,繪就古韻扇風
“同學們,咱們先玩個‘八倍鏡看春晚’的游戲!”課堂剛開場,團隊成員就用趣味互動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帶著孩子們穿梭在扇子的文化長河里,從岳州扇暈染的山水詩意,講到榮昌折扇精巧的工藝,當話題落在蘇州本地的蘇州扇時,特意放慢語速讓孩子們感受蘇州扇子細膩與典雅,讓其體會扇面上的每一筆、扇骨的每一道紋理,都藏著姑蘇城千年的韻味。孩子們聽得眼睛發亮,望著手中的扇子,仿佛這不再是簡單的納涼工具,而是能觸摸到千年姑蘇文化的時光寶盒。從東漢時作為帝王儀仗的莊重,到慢慢融入民間成為文化符號,蘇州漆扇在歲月里沉淀的精致,更是讓孩子們聽得入神。


圖1、2為團隊成員倪立涵為孩子們介紹漆扇的色彩與用漆 林山豪攝
創作環節更是熱鬧得像炸開了鍋!團隊成員首先為孩子們介紹了中式配色的講究:自然配色里,“春風十里”的清新色調,藏著江南春日柳樹抽芽、繁花輕綻的靈動;傳統配色中,故宮紅墻黃瓦的大氣、敦煌壁畫的絢麗神韻,竟和蘇州園林里粉墻黛瓦的雅致、蘇繡配色的精巧悄然呼應。
孩子們興奮地選色、調色、染扇,原本素凈的扇子,被暈染出獨一無二的紋理。有的扇面像把蘇州園林的春日盛景搬了上去,有的則染出了敦煌壁畫般的夢幻色彩,一把把都成了專屬“非遺小寶藏”。而蘇州文化的種子,也借著這一把把漆扇,在云南孩子的手心悄悄發了芽。




圖3、4、5、6為孩子們在團隊成員倪立涵引導下所做的漆扇展示 林山豪攝
白族風情,染出指尖浪漫
扎染課堂,同樣驚喜滿滿!作為云南代表性非遺,團隊成員從歷史淵源講起,孩子們知道了扎染古稱“絞纈”,是云南白族代代相傳的寶貝技藝,承載著當地山水、民俗與生活智慧,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鮮活名片。團隊成員一步步為孩子們講解扎染的工藝流程:折布時要像折白族姑娘的頭巾一樣仔細,捆扎得有力才能留住色彩,染色得盯著那抹藍慢慢沁入布料……這些帶著云南水土氣息的步驟,看似簡單,實則超考驗耐心。孩子們迫不及待動手,折布、捆扎、染色,每一步都學得格外認真,仿佛手里攥著的不是布料,而是能變出魔法的白族寶物。

圖7為團隊成員周雨晨為孩子們講解扎染知識 林山豪攝

圖8為團隊成員周雨晨細心為孩子們答疑解惑 林山豪攝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拆繩。當孩子們小心翼翼拆開線繩,藍白相間的圖案“蹦” 出來的瞬間,歡呼聲此起彼伏:有的圖案像夏夜的星空,星星點點錯落;有的像山間綻放的野花,靈動又俏皮。每一塊布料都成了“孤品藝術”,就像白族同胞走在山間地頭,隨手就能擷取自然靈感,把云南的山水靈氣,都染進了這一方布料里,帶著濃郁的云南當地文化印記,怎么看都看不夠!

圖9為手工扎染圖展示
傳承路上,南北共情,童心閃光
這兩場非遺課,不只是教手工,更是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蘇州漆扇帶著江南的細膩雅韻而來,云南扎染攜著西南的質樸靈動相迎,小紅柚實踐團以夏令營為紐帶,讓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在此交融。
孩子們觸摸著蘇州大漆的溫潤、云南扎染的質樸,傳統文化的種子,就這樣悄悄播進心里。在右所中心小學的夏天,漆扇搖起姑蘇古韻,扎染暈染云南青春,“柚彩繪夢” 正以非遺為筆,聯結南北文化,繪就孩子們難忘的成長畫卷,更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交融,本就該這般跨越山海、擁抱彼此,在童真與熱愛里,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