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理工大學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草編”展開實地調研與文化體驗。同學們通過參觀草編文創館、親手參與編織實踐、與傳承人深入交流,切身感受這項傳統手工藝的深厚底蘊與現代價值,并就非遺技藝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與傳承提出思考。

徐行草編以上海嘉定區出產的黃草為材料,并將其編織為手工藝品,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編結手工藝。徐行被譽為“草編之鄉”。據資料記載,早在唐代的時候,徐行所制的黃草編織品就已經能夠被用于進貢朝廷,其編織技術傳承至今已超千年。在2008年,徐行草編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草編文創館,團隊在傳承人的講解下逐漸了解徐行草編的起源與發展歷程。館中陳列著各式草編作品,從實用的手提包、杯墊,到藝術裝飾畫、精美擺件,原料均來自看似普通的黃草。同學們驚嘆于匠人巧思,能夠將再普通不過的東西轉化為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的手工藝品。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還走進了草編工作室,體驗基礎的編織技法。成員們表示盡管看起來只是“草線穿引”,實際操作卻需掌握手勁與穩定性,他們在體驗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或扯斷黃草,或難以定型。對此,大家深刻的感受到了這項傳統非遺的的難度,更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背后所付出的持久磨練與專注。


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中,同學們了解到當前草編技藝傳承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如何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并投身這項傳統手工藝。對此,實踐團隊提出兩方面的思考:
一是強調“體驗式傳承”的有效性。通過親手操作,青年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草編技藝的精髓,建立情感聯結,這種體驗比單純的知識講授更能讓非遺“住進心里”。
二是發掘“青年創意”的融合潛力。年輕人帶來的新穎想法有助于拓展非遺應用場景,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青年文化接軌,從而突破傳播壁壘,為非遺注入持續的生命力。
盡管實踐只有短短一天,成員們卻深切感受到草編技藝的魅力與傳承的艱辛。他們表示,作為青年一代,愿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讓包括徐行草編在內的優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而非湮沒于時間長河。
這個夏天,上海理工大學學子不僅邂逅了草編的非遺之美,更以實際行動傳遞出青年對文化傳承的關懷與擔當。他們呼吁更多人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產,共同守護這些珍貴的民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