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赴宣城“童夢舟楫,渡夢啟航”兒童教育關愛幫扶團——孫可豪個人感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的詩句在行囊里顛簸了一路,終于在2025年盛夏的宣城土地上有了具象注解。懷揣著總書記“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的囑托,我帶著這份信念加入三下鄉隊伍,踏上這片浸潤著歷史與生機的鄉村大地。原以為這只是一次尋常的調研支教,卻沒料到,田埂上的足跡、教室里的笑聲,會在我青春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記,讓“知行合一”從書本上的教條,蛻變成血脈里流淌的認知。活動伊始,我帶領部分隊員率先開展調研。武猖館的斑駁壁畫,靜靜訴說著世代相傳的民俗故事,館內被歲月打磨的祭祀器具,珍藏著鄉土文化最本真的密碼;定埠文化村的青石板路上,老人們坐在門檻上暢談村莊變遷,眼角皺紋里藏著比教科書更生動的鄉村史;中共郎溪縣黨校的紅色展廳中,老照片與舊物件鋪展著這片土地的革命記憶。我們沿田埂走進農戶家,聽大爺講春耕秋收規律,看大娘編織竹籃。這些細碎瞬間讓我領悟:鄉村絕非抽象概念,而是由具體人物與鮮活故事構成的生命體。調研中,我學會以傾聽代替判斷,以觀察代替想象——真實的鄉村,既有歷史沉淀的厚重,也滿懷對新生的渴望。
轉折發生在踏入黎明村村委時。孩子們背著書包涌進教室,眼中閃爍的好奇與期待,讓我瞬間明白:相較于記錄往昔,我們更要為這里的未來播撒希望。此后日子里,我們教孩子們折扇子、涂鴉“七彩假期”,共讀繪本故事,傾聽他們與田野、星空的約定。職業認知課上,扎羊角辮的小姑娘一句“想當給莊稼看病的醫生”,讓我豁然開朗:支教不是單向給予,我們帶著知識走進鄉村,卻被孩子們的純粹向往上了生動一課——他們的憧憬,正是鄉村振興最寶貴的火種。
支教中,我也經歷過手忙腳亂:初次面對課堂突發狀況的緊張,解釋復雜知識點的焦慮,面對孩子們期待眼神的壓力。但當他們把親手繪制的畫作塞進我手里,奶聲奶氣問“老師你明天還來嗎”,所有疲憊都煙消云散。我漸漸領悟,教育的本質不是生硬灌輸,而是溫柔喚醒——喚醒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也喚醒我們對社會責任的認知。
離村那天,孩子們追著車跑了很遠,身影在田埂上漸成黑點。回望黎明村,村口的老槐樹在風中輕輕搖曳,村委小院的五星紅旗迎著晨光獵獵飄揚。這場旅程,讓我觸摸到鄉村肌理,感受到教育的強大力量。我深知個人力量微薄,但那些共同創造的“七彩假期”,那些播在孩子心底的夢想種子,終會破土而出,成長為推動鄉村發展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來,我將帶著這段經歷前行。或許不會成為專職鄉村教師,但對土地的敬畏、對孩子的愛心、對責任的擔當,將永遠扎根心底。鄉村振興從不是口號,它在每一次傾聽村民心聲的瞬間,在每一堂精心籌備的課程里,在每個年輕人為這片土地奉獻的熱忱中。而我們,必將成為浪潮中的微光,匯聚成照亮鄉村前路的光芒。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