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間布局:臨海而生,集群效應初具規模
張家臺村的民宿產業已形成鮮明的濱海帶狀分布格局。絕大多數民宿依海岸線而建,直接面向大海。實踐隊觀察到,民宿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從村東至村西,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民宿錯落分布,形成了較為集中的接待區域。這種布局一方面最大化利用了稀缺的海景資源,另一方面也便于游客集中體驗濱海風情。然而,也存在部分新建民宿向村內縱深發展,如何在遠離海岸線的情況下打造吸引力,成為其面臨的首要空間挑戰。
二、經營模式:網絡驅動為主,差異化競爭萌芽
當下,張家臺村民宿的客源獲取已形成"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鮮明特點。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經營者們紛紛將推廣重心轉向網絡平臺。日海漁家民宿經營者就坦言,通過抖音、小紅書等自媒體渠道,民宿的曝光量大幅提升,許多游客正是被線上展示的海景、庭院等內容吸引而來。這種線上推廣不僅傳播速度快,還能精準觸達對海濱旅游感興趣的群體,成為客源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與此同時,線下渠道仍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部分游客通過親友推薦選擇入住,這類客源往往對民宿的信任度更高,復購率也相對較高。實踐隊訪談中發現,有游客表示朋友去年來住過,強烈推薦這里的海景和老板的熱情,所以這次直接預訂了同款房型。線上流量的裂變效應與線下口碑的穩步積累,共同構成了客源穩定增長的支撐體系。
三、游客需求:基礎滿足與深度體驗的雙重期待
通過對游客的深度訪談,實踐隊獲取了當前市場的直接聲音:現有服務已基本滿足基礎需求。多數游客對民宿的衛生環境、網絡條件和接待態度給予肯定,“房間收拾得很干凈,WiFi信號強,老板還主動告訴我們哪里買海鮮劃算,感覺很貼心”成為常見評價。臨海位置、合理價格和附帶餐飲,構成了游客選擇入住的三大核心因素。
但更深層次的需求也逐漸顯現。不少游客期待民宿能提供更多本地特色體驗。有游客表示:“住在這里不僅想欣賞海景,更想深入了解漁家文化,這樣的旅行才更有意義。”這種對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為民宿產業的升級指明了方向。
四、當前挑戰:突破瓶頸方能行穩致遠
基于現狀分析,實踐隊識別出張家臺村民宿產業持續發展面臨的幾個關鍵挑戰:一方面,民宿的同質化現象初現,多數民宿仍以“海景+客房”的基礎模式為主,在主題設計、文化融入等方面創新不足,缺乏獨特主題和深度體驗,易陷入價格戰,削弱整體盈利能力與吸引力;另一方面,服務標準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民宿的衛生細節、設施維護等與游客期待存在差距。未能有效挖掘和整合本地漁家文化資源,轉化為可參與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深度體驗需求。
五、結語:機遇與挑戰交織的十字路口
當前,張家臺村民宿產業憑借瀕海資源優勢、多元客源渠道和務實運營策略,已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但同時,同質化競爭、特色體驗不足等問題也待解決。未來,若能在保持性價比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漁家文化內涵,打造差異化主題民宿,完善特色體驗項目,張家臺村的民宿產業有望實現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跨越,為當地經濟生態優化注入更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