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臺漁港是整個山海天旅游度假區最大的漁碼頭,每天進進出出的漁船川流不息。“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走進張家臺村,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壯闊的漁家圖景——數百艘大小漁船整齊錨泊于港灣內,桅桿如林、船帆輕垂,構成了夏日漁港最具生命力的開篇。站在岸邊遠眺,從近海作業的小型漁船到可遠航的鋼制漁輪,各類船只依噸位有序排列,船身斑駁的漆色記錄著與風浪搏擊的歲月。
最令人矚目的卻是道路旁白墻青瓦的民宿,煙火氣十足的漁家飯店。近年來,張家臺村充分發揮臨海資源優勢,創建精品旅游特色村,打造旅游、休閑、度假、民俗等村莊景區,發展濱海新興產業,一處處民宿毗鄰綠道,面朝大海,逐漸鋪展開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鄉村之變,是民生幸福最為平實的注腳。實踐隊隊員通過走訪村民和游客,張家臺村的變化從一個個答案中拼湊完整,勾勒出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漁村向濱海文旅樣板蝶變的清晰軌跡 。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當地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紛紛開辦民宿,各式各樣,風格不一的民宿構成了張家臺別具一格的風貌,村民們說家鄉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交通更加發達了,沿海旅游資源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開發,原本閉塞的漁村變得熱鬧了起來,而且在村兩委的努力下,村農村貌得到了極大改善。當我們問道“大家都去干民宿了,那傳統漁業還存在嗎?”“我家那口子是收魚的,我們休漁期的時候就經營民宿,9月份開海之后,旅游熱也就過去一陣了,就可以忙收魚了,正好錯開,不耽誤,也沒有淡季。”文旅旺季做民宿,開海后做漁業,這種方式是張家臺村大部分村民的經營模式,從年頭忙到年尾,日子充實又紅火。
通過采訪可知村中大部分年輕人都沒有選擇去外出打拼,而是留在家鄉創業,恰恰反映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新農村開辟出了通過移風易俗、整頓村容村貌,發揮海洋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一村一特色的小康之路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選擇,這些年輕人使小漁村一直保持著發展的后勁。在發展文旅產業方面,張家臺村可謂占盡先天優勢。這里兩面環海,有波光粼粼的海面,紅白相間的燈塔,駛向遠方的漁船,和盤旋在天空的海鷗,千米金沙灘上,天然趕海園礁石上貝類繁生,退潮后蟹爬魚躍蝦跳好不熱鬧……這里與主城區遙遙相望,天氣好的話能清晰地看到遠處城市海岸線,這里的漁港碼頭視野開闊,沒有遮擋,是夕陽晚霞的絕佳觀賞地。沿海公路的便捷交通帶來了更多客流量,陽光海岸綠道也為沿線民宿增添了“熱度”,讓乘興而來的游客盡興而返,贊不絕口。
在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里,張家臺村借濱海資源實現文旅轉型,是傳統漁村破局的生動樣本。然而,隨著詢問的深入,村民們在其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存在不滿——漁港周邊偶見垃圾堆積,旺季交通擁堵影響游客體驗;民宿產業更是面臨同質化競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可持續性挑戰,部分民宿僅簡單改造老宅,缺乏特色體驗內容,管家服務、配套設施也存在明顯差距 。
這些問題,看似是發展中的“小困擾”,實則關乎鄉村振興的成色與后勁。深入調研張家臺村發展現狀,精準剖析人居環境如何適配文旅定位、基礎設施怎樣匹配發展速度、公共服務能否滿足村民與游客雙重需求,以及民宿產業怎樣突破同質化困局、提升服務質效等瓶頸問題,進而提出兼具實操性與前瞻性的建設性意見,才能真正打通發展堵點,讓張家臺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既走得通、更走得遠,為同類濱海漁村轉型提供可借鑒的“鮮活樣本” ,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從與海為鄰到與海共生,從耕海牧漁到向海發展,張家臺村的蛻變,是鄉村振興浪潮中生動的縮影。那些穿梭在漁港與民宿間的腳步,那些在漁市、飯店里洋溢的笑臉,都在訴說著:當山海資源與發展智慧相遇,漁村的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越走越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