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徽學研究中心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萬安鎮吳魯衡羅經店和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開展調研。在店中工作人員和萬安吳魯衡羅盤第八代嫡系傳人吳兆光的指導下,團隊開展了一場沉浸式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安羅盤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魯衡日晷制作技藝的調研活動。早在戰國時,中國就已經出現了指南的磁性儀器:司南,至宋代,羅盤技術在中國趨于成熟;伴隨著文化中心的南移和徽州地區的開發,羅盤制作技藝傳入徽州休寧。清雍正年間,制作羅盤的匠人吳魯衡在萬安鎮創立“吳魯衡羅經店”,吳魯衡羅盤成為行業翹楚,萬安羅盤也名揚四海。
在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見證了一塊木料是如何歷經百道嚴苛工序蛻變成“徽州一絕”。羅盤制作采取祖傳工藝,經選料、車盤、分格、清盤、寫盤、油貨、安針七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制作者精益求精,一件成品需耗時三個月到一年不等,調研團隊成員們都感嘆羅盤制作工藝“方寸之間,千鈞匠心”。
博物館內展覽的除了各式各樣的羅盤還有一組組精密的日晷。與羅盤不同,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的晷針影子在刻度盤上的位置變化來計時的天文儀器,承載著先人“觀象授時”的天文智慧,象征自然節律,是傳統農耕文明對天的敬畏。通過博物館內的日晷模型演示,同學們學習了日晷的制作原理,也敬佩于古代先人的智慧。
團隊很幸運與萬安羅盤和吳魯衡日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吳兆光老師進行訪談。在與吳老師的交流中,我們進一步學習了萬安羅盤和吳魯衡日晷的發展歷史、吳魯衡羅經店的創業史;了解了新時代吳魯衡羅經店發展過程中國家提供的政策性支持。吳老師提到,由于制作工藝繁雜,學藝周期漫長,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存在一定困境。這也引起了同學們的思考,更激發了大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決心和使命。讓我們共同努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添磚加瓦。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