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黨委定盤星 政企合奏振興曲
留壩的西洋參產業振興,源于一張精準擘畫的藍圖。近年來,面對國家嚴守耕地紅線的“硬約束”,留壩縣委、縣政府精準識變、科學應變,將挑戰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在“兩山”理念指引下,創新推行“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成功在林下經濟中為西洋參產業開辟出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產業興旺的“非糧化”新賽道。黨委定盤星 政企合奏振興曲
藍圖繪就,龍頭匯聚。昔日深山里的“苦藥材”,在創意與科技的交融中煥發新生——滋養身心的西洋參蜂蜜、醇厚悠長的“英雄神仙”功能酒、引領護膚新潮的西洋參面膜……這些源自秦嶺腹地的“新國潮”,正借力電商翅膀,飛入萬千消費者的現代生活。

圖為“英雄神仙酒”展示
科技作引擎 破解產業“痛點”
鮮參儲存與運輸曾是產業發展的“痛點”。在留壩中藥產業創新研究院,學子們了解到,當地企業已成功攻關“仿生態西洋參保鮮技術”,一舉破解難題,讓留壩的鮮活參品得以跨越山海,香飄市場。從黨委政府擘畫藍圖,到龍頭企業深耕落地,再到實驗室科技強力賦能,留壩用一條清晰、高效、閉環的產業鏈條有力證明:一片葉子、一根山參,足以喚醒一方山水,富裕一方百姓。
科技作引擎 破解產業“痛點”
圖為入駐研究院的產業青春有智慧 “土辦法”里尋“新標準”
“我們這兒的老辦法,是在參地邊上撒點玉米,讓老鼠吃了,它就不去禍害金貴的西洋參了。”在漩灘村的種植基地,村支書向西農學子們介紹著這傳承已久的鄉土智慧。這堂生動的“田野課”,讓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他們的任務,正是要為這些寶貴的“土辦法”尋找到科學的“表達方式”。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當地參農
“鄉土智慧是幾代人實踐的結晶,而我們的任務,就是用科學儀器去‘翻譯’它。”團隊負責人張浩然介紹,他們將攜帶專業的土壤檢測儀、光照計等設備,對不同地塊的環境指標進行系統性數據采集,目標是形成一套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留壩林下西洋參生態種植實踐圖譜》。
“比如‘玉米防鼠法’,其背后是生態學原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計算,為農戶提供一個最優的投放量和投放點的建議,讓傳統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團隊指導老師劉景玲教授說。這種“科學數據”與“鄉土經驗”的深度融合,正是確保最終形成的“實踐圖譜”既有科學高度,又能接地氣、被農戶接受的關鍵。

圖為團隊成員測量土壤相關指標
“從前西洋參是深山救命藥,如今是百姓養生寶,未來更要成為鄉親們的致富‘金參’!”研究院負責人指著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參田,話語中充滿篤定。秦嶺深處的“土特產”,正依托科技之翼與市場之手,完成向高附加值“產業鏈”的華麗跨越,一個以“參”為媒、活力無限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在秦巴腹地徐徐鋪展。-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