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子深耕鄉村:探尋生態農業的實踐與內涵
在福建農林大學王松良教授的帶領下,一堂別開生面的“生態農業”實踐課在福建省屏南縣的青山綠水間生動展開。由碩士研究生、本科生7人組成的青年實踐隊,深入屏南縣四坪村、龍潭村、北墘村、后井村、前汾溪村等村落,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鄉村教學與調研活動。此次實踐活動突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實踐隊學子們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實地走訪當地致力于農業的“新農人”、親手下地取樣檢測土壤PH值、系統學習先進的生態種植技術等環節,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這種“將課堂搬進鄉村、讓科研服務農業”的創新教學模式,既有知識的傳授,更提升了實踐能力的培養,開拓專業視野,深刻理解了生態農業的核心三要素:生態循環與平衡、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經濟可持續與社會公平,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學生們在真實的鄉村環境和農業生產場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有效實現了從書本知識到實踐能力的完整閉環。此次屏南之行,不僅讓農林學子們對生態農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有了切身體驗,也展現了高校以科研教學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的積極探索,為培養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益范本。

圖示:王松良教授在會中強調實踐要求(實踐隊攝)

圖示:實踐隊在屏南縣走訪采集問卷(實踐隊攝)
數智賦能+品牌創新:生態農業實踐中的技術支撐與模式探索
實踐隊充分發揮所學農林學科專業優勢,深入調研堆肥取代化肥、田螺水稻共生種養及生態農業發展等核心問題。團隊應用樣品處理技術、檢測分析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系統性地調研了新農人采用生態農業耕種模式前后其土地質量、土地PH值和土地重金屬含量的變化情況。通過土壤采樣調查法,普查了農戶土壤恢復狀況,并結合重金屬含量測定,實時采集土壤樣本、水樣、環境等關鍵數據。這些精準的數據不僅為對比試驗提供科學依據,更將為未來構建生態種養智能感知體系打下基礎,讓數智賦能生態農業,既“看得到效果”,更“算得清數據”,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支撐。
此外,團隊運用“三維驅動”發展模式:即以貫徹生態農業為前提,以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為核心支撐,以藝術田野為發展路徑。該模式深度融合現代生態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理念,依托在田埂中由阿土制作的藝術品,為阿土的水稻田螺系統打造“阿土的土”特色品牌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

圖示:王松良教授帶領實踐隊在四坪村學習堆肥知識(實踐隊攝)

圖示:王松良教授與實踐隊進行土壤采樣(實踐隊攝)

圖示:實踐團隊成員在北墘村田螺水稻種養基地實地學習(實踐隊攝)
協同育人賦能生態農業:高校與新農人的田野實踐之路
2024年習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農村廣闊天地,農業大有可為”。這支由高校師生組成的實踐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通過“高校+新農人+農田”三維協同機制,正為生態農業發展注入蓬勃活力。實踐隊員們緊跟新農人腳步,白天頭頂烈日深入農田,細致觀察作物長勢、記錄土壤數據、了解生產實際;夜晚則圍坐整理資料、分析問題、研討解決方案直至深夜,以滿腔熱忱和扎實行動展現新時代青年的實干擔當。這種扎根泥土的深度合作,不僅錘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復雜農業問題的本領,更通過青年智慧與新農人經驗的碰撞,為優化生態種植技術、提升農田綜合效益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創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案,青春力量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奔涌。

圖示:實踐團隊在長橋鎮原野家庭農場實地學習種植技術(實踐隊攝)

圖示:實踐團隊成員在稻田觀察水稻生長情況(實踐隊攝)

圖示:實踐隊等人在四坪村“金萬俯葫蘆絲一畝田”前合影(實踐隊攝)
知行合一繪藍圖:高校力量賦能生態農業與鄉村發展
青年學子們卷起褲腿,將課堂知識深深“種”進寧德屏南的田間地頭!一場生動的社會實踐中,隊員們以扎實的農田現狀調研為根基,把高校的科研智慧與地方農業發展實際緊密嫁接,成功打通了理論走向實踐的“最后一公里”,鮮活詮釋了“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他們積極融入屏南縣鄉村振興研究院的交流,深度利用當地優質資源與堆肥實踐教學基地,攜手搭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地協同平臺,矢志為閩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農業升級提供硬核的智力引擎與技術助攻。實踐隊員們信心滿滿,誓言將持續貢獻專業力量,在這片熱土上書寫助力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為生態農業的未來不斷“充電”賦能。

圖示:實踐隊與新農人阿土、鄉野藝校毛華磊、湯明珠等在前汾溪村大夢書屋前合影(實踐隊攝)

圖示:實踐隊等人在四坪村堆肥試驗基地合影(實踐隊攝)
文:王松良、周正鑫、林蘭力、鄭樸之、孫浩文、孫娜、唐蘇琳、鄭瑩瑩
圖:福建農林大學赴寧德市屏南縣生態農業“綠脈振興”實踐隊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