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民俗,習技藝:在火把文化中悟團結
“彝族火把節為什么要點火把?”“斯惹阿比和阿體拉巴的故事里藏著什么智慧?”課堂上,志愿者提出的問題引發孩子們熱烈討論,彝族小朋友陳林夕主動起身,用清脆的聲音分享祖輩相傳的民間故事。接下來的環節里,志愿者結合圖片、故事、視頻等,用生動的語言,講解火把節的起源、習俗與“團結”的內涵。“二習”環節里,孩子們分組分工:有的剪彩紙做“火焰”,有的纏竹條扎“火把桿”,有的用金粉點綴紋樣。“我來扶著,你綁膠帶!”當迷你火把制作以后,孩子們舉著作品圍成圈,在晃動的“火光”中,真切體會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深意。

研美食,習巧手:在傣家風味里品生活
“誰來說說家里常吃的傣族美食?”話音剛落,孩子們的小手便齊刷刷舉起:“我知道,有菠蘿飯!”“還有撒撇!”一個扎著小辮的女孩突然小聲說:“我還沒吃過……”稚嫩的遺憾語氣逗得全場大笑,志愿者順勢邀請她和吃過的同學組隊,一起用粘土“還原”美食。揉、捏、壓、刻——在“二習傣族美食”環節,孩子們化身小廚師:黃粘土捏成“芒果糯米飯”,綠紙條做成“香茅草烤魚”,連“蘸水碟”都用棕色粘土細致點綴。更令人驚喜的是,活動尾聲,孩子們悄悄拿出藏在桌下的“秘密作品”:用粘土捏的小人像,有的戴著志愿者同款眼鏡,有的舉著寫有“老師”字樣的小牌子。“這是送給你們的!”孩子們的心意,讓課堂瞬間充滿暖意。

研精神,習傳承:在聶耳故事里植家國
臨近聶耳紀念日,“聶耳小課堂”以國旗下的朗誦拉開序幕。“你用音符作槍,奏響民族的覺醒……”孩子們跟著志愿者誦讀《致敬聶耳》,來自聶耳和國歌愛國主義教育講習團的隊員,用“音樂家叔叔和小伙伴們一起寫歌”的故事,將聶耳精神、國歌精神講得淺顯易懂。

“四耳小課堂”通過“研文化根脈、習實踐技能”的模式,讓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親近民族文化、厚植家國情懷。接下來,宣講團還將延續“一研二習”理念,推出更多貼近鄉土的課程,讓“家門口的課堂”持續傳遞知識與溫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