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的楓火志愿者實踐項目一小組——“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走進位于府谷濱水地帶的河濱路社區,開展了一次富有深度的參觀與訪談活動。本次實踐活動聚焦在社區治理中創新突出點,重點觀察并學習該社區特別的“向日葵”公益課堂以及非遺文化進社區項目,切實體驗便民利民的社區規劃并感受文化服務如何浸潤居民日常生活,為社區的治理注入新活力。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五育并舉”教育方略,河濱路社區從暑期托管公益課堂入手,積極推動傳統非遺文化走進社區的規劃安排。參觀開始前,實踐隊成員和河濱路社區徐書記展開了細致的采訪對話。訪談主要圍繞社區公益課堂的開展形式、非遺課堂持續發展的路徑及當前面臨的問題和青年力量如何更有效參與社區服務非遺文化等議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社區坦誠分享了規劃落實過程中的挑戰,如資金不足、變現能力弱和宣傳不到位這幾大問題。但基于實際發展情況,長期的523公益課堂正穩步推進,短期的“向日葵”公益課堂也持續發展,徐書記言語間還是充滿了對河濱路社區文化建設的自信和期待。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河濱路社區徐書記合影 陳靜涵供圖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據悉觀察到非遺作品的展示區,大量的剪紙、農民畫、編織、堆繡、面花等傳統精美工藝品被精心擺放在玻璃展柜中。徐書記介紹到這是免費開辦的非遺文化公益課中學員的成果,“523公益課堂多面向家庭主婦,手工制品推向市場,暢銷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產生經濟效益”,其中不少優秀作品也被社區購買收藏以展覽。這里還設立了非遺文化直播間,充足的場地間有專業的拍攝和錄音設備,社區還與時俱進邀請當地文化館的老師推廣非遺文化知識并且進行產品銷售。這條將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結合的變現之路,不僅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更實現523公益課堂與直播間良好互動。

圖為社區的工藝品展柜 陳靜涵供圖
接下來成員們還跟隨參觀了其他活動室:讀書室、探索宇宙科學實驗室、綜治中心與心理工作室等等十個專題的文化建設分區。在體育健身室中有不少老人晨起鍛煉身體,在活動室中也有喜氣洋洋的陣陣歌聲傳來,愛心托管班里幾十名社區兒童在志愿者老師帶領下正興致勃勃地進行著帶有非遺元素的趣味手工。成員們參觀的過程中還發現河濱路社區的文化建設聚焦服務創新,即把便民利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統籌規劃。河濱路星暖社區驛站提供了微波爐、飲水機、雨傘、應急醫藥箱等生活物品,為社區奔波勞動的外賣員、環衛工、快遞員等職業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幫助。社區還設立了露天電影院,用于日常的反詐宣傳和愛國文化熏陶,以提升居民各方面意識。

圖為河濱路社區心理服務驛站 陳靜涵供圖
此次河濱路社區之行,為實踐團成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基層治理觀察窗口。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將民生所向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必要與重要,社區開創性將普惠性公益服務與特色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在一起,既提升了居民參與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為他們提供了和諧宜居的幸福感與歸屬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區堅定貫徹并落實這一戰略部署。同時社區方也表示,更多新時代的年輕大學生血脈注入到志愿服務和文化傳播是值得期待的,新視角和新思路的提出能為社區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新動力。 通訊員:陳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