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述,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在2025年7月18日西安外國語大學“五育并舉”呵護兒童成長、“老幼接力”守護非遺文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楓火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走進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文化館,專訪國家級非遺項目“府谷二人臺”傳承人李月琴老師展開訪談,為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貢獻青春方案。
府谷二人臺是集戲曲、曲藝、音樂、歌舞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是府谷乃至晉陜蒙地區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形式方面,府谷二人臺是一種采用府谷方言腔調,采用梅笛、揚琴、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的雙人互動的藝術表演形式。在表演內容上,府谷二人臺多取材于府谷當地的現實故事和歷史故事,表演的劇目多為反映人民現實苦難的故事。
7月18日,實踐團前往府谷縣文化館與李月琴老師進行了訪談。“二人臺不僅是一出戲,更是一部活的鄉土志。”李月琴老師在訪談中動情地說,“它把晉陜蒙交界地帶的婚喪嫁娶、走西口的離愁、莊稼人的苦樂全都融進了唱段,孩子們只要聽上一段,就能感受到先輩們怎樣在風沙里唱出樂觀豁達。”

圖為實踐團成員和府谷二人臺非遺傳承人合影 邵珥晴供圖
據李月琴老師介紹,府谷二人臺發軔于清代咸豐年間,距今已有160余年歷史,其“二人一臺戲”的獨特樣式,以生、旦對唱為主,兼容說、學、逗、唱,被譽為“陜北活化石”。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與新媒體沖擊,項目正面臨“創作難”“傳承難”雙重困境:一方面,青年編劇、作曲人才斷層,傳統唱詞難以對接當代審美;另一方面,家長對傳統文化“進課堂”心存顧慮,導致青少年參與度不足。對此,李月琴與團隊也進行多維探索與嘗試——跨省赴山西保德、河曲等地交流演出,針對不同年齡段給他們提供不同曲目、不同風格二人臺教學課程。
在回答“府谷二人臺能否走進校園”這一問題時,李老師表示,非遺進校園十分必要,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她建議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外,增設二人臺競賽、公益培訓等多樣化形式,引導青少年在系統學習中理解二人臺的藝術魅力,進而主動參與傳承。此外,她還提出,要借助直播、短視頻、文化紀錄片等互聯網手段,拓寬傳播渠道,實現“在傳播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通訊員:李嬌